[发明专利]摩托车换挡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69950.7 | 申请日: | 2012-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26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伍毅;王宏;周林;陈勋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银钢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M25/06 | 分类号: | B62M25/06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50211 | 代理人: | 张小晓 |
地址: | 400709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换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换挡轴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摩托车的换挡轴上设置有回位弹簧和换挡臂,通过踩动脚踏板使换挡轴旋转,进而带动换挡臂拨动变速鼓转动,从而实现换挡。在换挡臂拨动变速鼓转动的过程中,换挡臂将向换挡轴的方向作伸缩运动。换挡结束后,换挡轴通过回位弹簧回位,但换挡臂则可能回位迟缓,从而引起换挡不灵活。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换挡更灵活的换挡轴结构。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换挡更灵活的换挡轴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摩托车换挡轴结构,包括换挡轴;所述换挡轴上间隔设置有第一挡圈和第二挡圈;所述换挡轴在所述第一挡圈和第二挡圈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平垫和第二平垫;所述第一平垫和第二平垫之间设置有扭簧;
所述换挡轴的中部设置有方槽;所述第一挡圈和第一平垫设置在所述方槽处;
所述换挡轴上焊接有定拨板;所述定拨板上设置有动拨板;所述动拨板距所述换挡轴的远端设置有可与变速鼓结合的卡口;
所述动拨板通过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钉和第二限位钉与所述定拨板贴合;所述第一限位钉和第二限位钉均与所述定拨板固定;所述第一限位钉位于所述卡口的下方;所述第二限位钉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钉的下方;
所述第一限位钉和第二限位钉的钉身位于所述定拨板和动拨板中,头部位于所述动拨板的外侧,并与所述动拨板贴合;
所述动拨板设置有容纳所述第一限位钉的第一限位孔和容纳所述第二限位钉的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沿所述换挡轴径向的尺寸分别大于所述第一限位钉和第二限位钉钉身的直径;以使所述动拨板可相对所述定拨板滑动灵活;
所述定拨板沿所述扭簧一侧一体设置有凸板;所述扭簧的两伸出端紧靠所述凸板的两侧;
所述换挡轴在所述第一挡圈和第一平垫之间绕设有弹性金属丝;所述弹性金属丝的自由端从外侧穿过动拨板和定拨板后,再从定拨板和动拨板的孔中穿出。
较佳的,所述第一限位钉和第二限位钉均为三级台阶结构,其第一台阶面与所述定拨板贴合,第二台阶面与所述动拨板贴合。
较佳的,所述第一限位钉和第二限位钉的中心线设置在动拨板的对称中心线上。
较佳的,所述凸板对应所述扭簧的两端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半圆槽和第二半圆槽;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穿过并紧靠在所述第一半圆槽和第二半圆槽内。
较佳的,所述定拨板紧邻所述方槽设置;所述换挡轴在所述定拨板背离所述方槽一侧设置有换挡轴垫圈。
为使换挡更灵活,所述动拨板构成所述卡口的两侧边缘为斜边。
较佳的,二所述斜边的夹角为90°。
较佳的,所述动拨板的中部设置有减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为腰子孔;所述第二限位孔与所述减重孔连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换挡轴换挡过程中,依靠动拨板卡口端的斜面和弹性金属丝对动拨板的弹力作用,使换挡臂的动拨板具有灵活的伸缩性,从而使换挡轴回位变得更容易。本发明结构简单、换挡灵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A向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摩托车换挡轴结构,包括换挡轴1,换挡轴1上间隔设置有第一挡圈2a和第二挡圈2b。换挡轴1在第一挡圈2a和第二挡圈2b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平垫3a和第二平垫3b,换挡轴在第一平垫3a和第二平垫3b之间套装有扭簧4。
换挡轴1的中部设置有方槽1a,第一挡圈2a和第一平垫1b设置在方槽1a处。
换挡轴1紧靠方槽1a处焊接有定拨板7,在定拨板7背离方槽1a一侧设置有换挡轴垫圈6。
定拨板7上设置有动拨板8,动拨板8距换挡轴1的远端设置有可与变速鼓 结合的卡口8c。动拨板8构成卡口8c的两侧边缘8d、8e为斜边,二斜边的夹角θ为90°。
动拨板8通过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钉9a和第二限位钉9b与定拨板7贴合,第一限位钉9a和第二限位钉9b均与定拨板7固定。第一限位钉9a位于卡口8c的下方,第二限位钉9b位于第一限位钉9a的下方。二限位钉的中心线在动拨板的对称中心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银钢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银钢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699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海水阳光淡化装置
- 下一篇:三维智能激光切割设备及其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