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半干性防腐涂料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69574.1 | 申请日: | 2012-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975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刘景;赵云鹏;张晓鹏;于万增;张岩;张化冰;孙建生;高彬;潘士兵;于名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9D191/06 | 分类号: | C09D191/06;C09D157/02;C09D7/12;C09D5/08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苗峻 |
地址: | 25003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干性 防腐涂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涂料技术领域,涉及防腐技术,特别涉及空腔防腐技术。
背景技术
空腔骨架结构普遍应用于轿车、客车等车辆车体结构的支撑部件,其防腐性直接影响到车辆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良好的骨架内腔防腐处理,可有效保证骨架的防腐能力,延长金属骨架结构的使用寿命。国外最早上世纪40年代开始关注该问题,到60年代开始采用树脂或蜡类硬模防锈油,但固体份低、干燥时间长,效果并不理想,80年代初溶剂型内腔防蚀蜡逐步应用。目前,骨架内腔防腐主要包括磷化处理、浸漆、电泳涂漆、空腔注蜡等或者几种方式配合使用。磷化处理、浸漆、电泳涂漆工艺复杂、成本高、防腐性差。空腔注射用防腐蜡的主要成分是合成腊和缓蚀剂,溶剂挥发后, 形成一层蜡状的保护膜, 提供防腐保护。但目前,还存在耐热性、耐冷热交变能力和防腐蚀性不足以及施工性差等问题。
中国专利CN101629045A公开了一种高固体份内腔防腐涂料的制备方法,该涂料采用了双组份低分子量环氧固化体系,在流动粘度下成膜较厚可达到防护作用。采用低分子量高固体份环氧涂料用作内腔防腐制备成本较高,同时该类型涂料采用立面灌入流涂施工,难以保证漆膜厚度均匀,施工难度大。
中国专利CN1210872A公开了一种汽车内腔防护防护蜡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防护蜡组合物由蜡、树脂、蜡膜改性剂、防锈剂、填料、触变剂、溶剂等组成。由于多种体质填料的添加,影响漆膜的防腐性及耐久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空腔涂覆的液态单组份蜡基半干性防腐涂料。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通过控制成膜物软化点及配比,提高涂层抗高温变形能力及耐冷热交变性;加入基础油使吸附膜更加完整紧密,促进缓蚀剂极性分子向金属表面迁移形成金属保护膜,耐腐蚀性优异;不添加体质填料,保证涂膜致密平整和良好的疏水性、柔韧性;添加触变性流变助剂保证涂料施工性能和内腔防腐涂装质量。
本发明涉及的半干性防腐涂料,至少包括如下组分,以质量份计:
石油蜡 5~20
石油树脂 5~15
复合缓蚀剂 10~40
基础油 3~15
流变助剂 1~6
所述石油蜡滴熔点70℃~110℃,选自微晶蜡或氧化改性微晶蜡中的一种或其混合体系;所述石油树脂软化点80℃~130℃;所述复合缓蚀剂是磺酸盐与羧酸或其皂类的混合体系,质量比介于1:(1~4)之间;所述基础油粘度指数不小于95;所述流变助剂选自有机膨润土、聚酰胺蜡、气相二氧化硅中的一种。
本发明涉及的半干性防腐涂料,至少包括如下组分,以质量份计:
石油蜡 9~15
石油树脂 5~14
复合缓蚀剂 22~40
基础油 3~10
流变助剂 3~6。
本发明涉及的半干性防腐涂料,所述石油蜡是经氧化改性微晶蜡,优选滴熔点90℃~110℃。
本发明涉及的半干性空腔防腐涂料,所述流变助剂是易分散型中低极性有机膨润土。
本发明涉及的半干性防腐涂料,耐腐蚀性优异,同时具有良好的高温蠕变性及耐冷热交变性,施工性良好,成膜均匀致密,有效保证空腔骨架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良好的抗腐蚀性,适用于空腔防腐领域,特别适用于客车骨架内腔防腐,保证客车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的安全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出的方案进行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技术方案的限制。所涉及的材料份数均以质量份计。
实 施 例 一
用15份200#溶剂汽油浸润3份DuRheo229聚酰胺蜡,以转速700r/min高速分散30min,制得预凝胶。将17份烯基壬二酸酯(T747)、17份石油磺酸钡、10份150SN基础油和15份溶剂汽油加入反应釜内,升温到120℃,搅拌下依次加入5份70#微晶蜡(滴熔点70℃)、15份P-100石油树脂(软化点110℃),保持温度混合1h,无可见固体物料颗粒,降温至35℃以下,加入预凝胶,在500-700r/min条件下分散1.5h,经80-120目滤网过滤得到半干性防腐涂料。所得漆膜平整,无针孔、桔皮、起泡等缺陷,具有良好的触变性,无流挂,无可见颗粒物,耐高温蠕变小于0.5mm。
实 施 例 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未经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695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