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炉设备碳化竹生产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68109.6 | 申请日: | 2012-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950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吴祺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口同方阳光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7M1/06 | 分类号: | B27M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70125 海南省海*** | 国省代码: | 海南;6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炉 设备 碳化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炉设备碳化竹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竹材经高温、高压后竹纤维焦化变成古铜色或类于咖啡色,这就是碳化竹。碳化的过程就是把里面的糖分、氨基酸等有机物质去除,这样可做到防虫防蛀,而且更清新耐脏。碳化竹有很多优点:1、防潮。竹材经过碳化处理后,竹质纤维孔高度集成,水渍很难浸入竹材里面。2、防腐。竹材经过高温处理后,竹质中的有机物全部分解变性,使真菌无生存空间。3、稳定。竹材经过碳化处理后,竹质纤维孔高度集成,消除了竹材的内应力,使竹材更坚固,并且不再热胀冷缩。4、冬暖夏凉。不管是竹炭、还是木炭,都有吸热保温的作用。
传统工艺所加工的碳化竹容易变形、霉变和生虫,不仅工艺复杂,且造成大量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所加工的碳化竹不变形、霉变和生虫的电炉设备碳化竹生产工艺。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电炉设备碳化竹生产工艺,所述生产工艺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竹材下料至应用尺寸;
第二步:放在有防霉防虫防腐剂的池中浸泡约8小时,自然干燥至含水率10%左右;
第三步:采用“逐步提升温度,再固定时间碳化”的方法生产碳化竹。
作为优选,所述逐步提升温度采用四次升温。
作为优选,所述四次升温的具体升温步骤如下:
(a)第一次升温至80℃,半个小时后第二次升温至150℃,半个小时后第三次升温至200℃,半个小时后第四次升温至目标温度(230-310℃);
(b)第四次升温后1.5小时打开排气阀排出电炉设备内的水蒸汽,以避免电炉设备顶部水蒸汽液化成水滴从而使得机器顶部的温度比其它地方的温度低,从而造成碳化竹上下不同色。
(c)第四次升温后4个小时,切断电源,打开排气阀,把电炉内温度降下来(千万不能直接开炉门降温),当炉温自然降到和环境温度相差10-8℃左右时即可打开炉门取出碳化竹。
作为优选,所述碳化竹表面不同颜色的温度值为:230℃(古铜色),275℃(咖啡色),310℃(深咖啡色),电炉设备共有9根电热管,每根电热管电压是380V,功率2千瓦。
本发明电炉设备碳化竹生产工艺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加工的碳化竹不变形、霉变和生虫、具有高雅大方之古铜色或咖啡色色泽。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电炉设备碳化竹生产工艺,所述生产工艺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竹材下料至应用尺寸;
第二步:放在有防霉防虫防腐剂的池中浸泡约8小时,自然干燥至含水率10%左右;
第三步:采用“逐步提升温度,再固定时间碳化”的方法生产碳化竹。
其中,所述逐步提升温度采用四次升温。
所述四次升温的具体升温步骤如下:
(a)第一次升温至80℃,半个小时后第二次升温至150℃,半个小时后第三次升温至200℃,半个小时后第四次升温至目标温度(230-310℃);逐步升温主要是为了防止温度一下提升过快,可能会引起竹子因热胀冷缩而发生的爆裂和竹子表面开裂现象。
(b)第四次升温后1.5小时打开排气阀排出电炉设备内的水蒸汽,以避免电炉设备顶部水蒸汽液化成水滴从而使得机器顶部的温度比其它地方的温度低,从而造成碳化竹上下不同色。
(c)第四次升温后4个小时,切断电源,打开排气阀,把电炉内温度降下来(千万不能直接开炉门降温),当炉温自然降到和环境温度相差10-8℃左右时即可打开炉门取出碳化竹。
所述碳化竹表面不同颜色的温度值为:230℃(古铜色),275℃(咖啡色),310℃(深咖啡色),电炉设备共有9根电热管,每根电热管电压是380V,功率2千瓦。
本发明电炉设备碳化竹生产工艺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加工的碳化竹不变形、霉变和生虫、具有高雅大方之古铜色或咖啡色色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口同方阳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海口同方阳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681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