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玉米豆粕发酵型饲料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65728.X | 申请日: | 2012-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58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吕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吕艳 |
主分类号: | A23K1/14 | 分类号: | A23K1/14;A23K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3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玉米 豆粕 发酵 饲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动物饲料领域,具体涉及玉米豆粕发酵型饲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饲料是畜牧养殖业的物质基础,对畜牧养殖生产十分重要,畜牧养殖生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主要取决于可利用饲料的多少,饲料的质量对畜产品的质量有重大影响,它的优劣直接影响畜牧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为200610030846.5的专利公开了以豆粕为原料,使用固态发酵工艺制备一种高乳酸含量、低大豆抗原的豆粕的方法。该专利采用乳球菌和酿酒酵母两种混合菌种发酵,并且在生产过程中添加蛋白酶,额外增加了生产成本,另外该专利获得的产品缺乏可以促进肠道菌群平衡,预防消化道疾病的有益活菌,且只是一种单一的蛋白饲料,还需和能量饲料等配合使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为200710024276.3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以全价饲料、饲料浓缩料或能量蛋白饲料为原料,添加乳酸菌和酶制剂,制备富含益生菌和多肽的发酵全价饲料的方法。该专利没有针对全价饲料中的主要原料进行抗营养因子的降解处理,对饲料的可消化性没有明显提高,同时,在制备多肽时添加蛋白酶等酶制剂,额外增加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领域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玉米豆粕发酵型饲料的制备方法,解决目前的动物饲料单一,在生产过程中添加蛋白酶,额外增加生产成本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玉米豆粕发酵型饲料的制备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以玉米、豆粕为原料,按1:0.8~1:1.2的料水比与水混合并搅拌均匀后,在温度为100℃~115℃的条件下进行灭菌;灭菌后按原料重量接入20~30wt%微生物,搅拌均匀后,在35℃~45℃下发酵;发酵时间为48~60小时;发酵完毕后进行低温干燥。
所述微生物为枯草芽孢杆菌、干酪乳酸菌和酿酒酵母中的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混合菌种。所述微生物为18wt%干酪乳酸菌、3wt%酿酒酵母和12wt%枯草芽孢杆菌的混合物。
本发明提供的玉米豆粕发酵型饲料的制备方法,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湿热灭菌、微生物的处理有效地降解饲料原料中的抗原蛋白和引起胀气的棉籽糖和水苏糖,同时积累大量的有益代谢产物和有益的微生物。本发明发酵过程易于控制,得到的产品质量稳定。发酵饲料中大豆抗原蛋白降解率达80%以上,引起胀气的棉籽糖和水苏糖降解率达90%以上,肽含量提高2倍以上,达到6%以上,乳酸含量达到3%以上,消化能值从13.2MJ/kg提高到13.8MJ/kg,有益活菌数达108CFU/g以上。制得的新型发酵饲料可单独或按一定比例,40%左右,与玉米、豆粕混合,添加维生素和无机盐等物质,形成生长育肥猪的全价饲料供动物食用,可有效提高动物的消化吸收能力,调节动物体内微生态平衡,增强动物的防病抗病能力,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玉米豆粕发酵型饲料的制备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玉米豆粕发酵型饲料的制备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以玉米、豆粕为原料,按1:0.8~1:1.2的料水比与水混合并搅拌均匀后,在温度为100℃~115℃的条件下进行灭菌;灭菌后按原料重量接入20~30wt%微生物,搅拌均匀后,在35℃~45℃下发酵;发酵时间为48~60小时;发酵完毕后进行低温干燥。
所述微生物为枯草芽孢杆菌、干酪乳酸菌和酿酒酵母中的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混合菌种。所述微生物为18wt%干酪乳酸菌、3wt%酿酒酵母和12wt%枯草芽孢杆菌的混合物。
以玉米、豆粕和麸皮为原料,按1:0.8的料水比与水混合并搅拌均匀后,在温度为100℃的条件下进行灭菌;灭菌后按原料重量接入20wt%干酪乳酸菌,搅拌均匀后,在35℃下发酵;发酵时间为48小时;发酵完毕后进行低温干燥。 发酵饲料中大豆抗原蛋白降解率达40%,引起胀气的棉籽糖和水苏糖降解率达0%,肽含量达到3.1%,乳酸含量达到4.5%,消化能值从13.3MJ/kg提高到13.9MJ/kg,有益活菌数达108CFU/g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吕艳,未经吕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657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