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供电装置及其温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64992.1 | 申请日: | 2012-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44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江市神州双金属线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23/30 | 分类号: | G05D23/30;H02B1/56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李艳 |
地址: | 21523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供电 装置 及其 温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电装置以及采用该供电装置的温控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传统的供电装置来说,散热一直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一般来说,对于大型供电装置的降温采用风扇造成空气循环以降低供电装置中的温度。但是,当热空气排出配电箱后,热空气聚积在配电箱的周围,造成配电箱的温度整体上升。此外,由于传统的供电装置降温效果不佳,因此风扇始终处于工作状态,这样不仅耗能,风扇也容易损坏。更严重的,一旦风扇出现故障,整个供电装置就必须要停下休整。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供电装置以及供电方法,以有效的降低供电装置中的温度。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本发明采取的方案是一种供电装置,该供电装置包括位于房间内的配电箱,所述供电装置还包括冷却装置、用于控制冷却装置的控制系统,所述冷却装置包括设置在配电箱内且用于将配电箱内的热空气排出的第一风扇以及设置于房间内且位于配电箱外且用于将房间内的热空气排出的第二风扇,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位于配电箱内的测温装置、与该测温装置相电连的处理装置,所述处理装置根据所述测温装置得到的数据控制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的开启或关闭。
优选地,所述测温装置为测温仪。
优选地,所述处理装置为PLC。
本发明还采用了一种采用供电装置的温控方法,当位于配电箱内测温装置检测到的温度高于第一设定温度时,处理装置将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打开。
优选地,当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打开时,所述温控装置检测到的温度低于第二设定温度时,处理装置将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关闭,所述第二设定温度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设定温度低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2至3°。
优选地,在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打开且温控装置检测到的温度既高于第二设定温度又低于第一设定温度时,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维持打开;在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关闭且温控装置检测到的温度既高于第二设定温度又低于第一设定温度时,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维持关闭。
优选地,所述第一设定温度为35℃~40℃。
本发明采用以上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 能够将热空气排出房间,以减少聚积在配电箱周围的热量;
2、 能够减少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启动时间,延长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使用寿命;
3、 能够减少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启动次数,延长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中的供电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房间;2、配电箱;3、第一风扇;4、第二风扇;5、处理装置;6、测温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作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如图1所示,一种供电装置,该供电装置包括配电箱2、冷却装置、用于控制冷却装置的控制系统。
配电箱2一般放置在房间1内。
冷却装置包括第一风扇3以及第二风扇4。第一风扇3设置在配电箱2内,当第一风扇3开启时,其能够将配电箱2内的热空气排出配电箱2。第二风扇4设置在房间1内且位于配电箱2外,具体的,第二风扇4设置在房间1的墙壁上,当第二风扇4开启时,其能够将房间1内的热空气排出房间1,以减少热量聚积在配电箱2的周围。
具体的,第一风扇3放置在配电箱2内部,配电箱2上开设有多个排气孔,热空气从排气孔中排出。第二风扇4设置在临近配电箱2的房间1的墙壁上。
控制系统用于控制第一风扇3以及第二风扇4的开闭。
控制系统包括测温装置6以及处理装置5。测温装置6位于配电箱2内,具体的,测温装置6可以是温度计、温敏电阻等具有测量环境温度的装置。处理装置5可以为PLC等各种带有控制功能的装置。当测温装置6检测到配电箱2内的温度值后,处理装置5根据该温度值作出响应,即根据温度值的大小决定第一风扇3和第二风扇4的开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江市神州双金属线缆有限公司,未经吴江市神州双金属线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649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