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装载机前后车架铰接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62754.7 | 申请日: | 2012-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865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付文君;傅稼浩;刘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鲁达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D1/167 | 分类号: | B60D1/167;B62D5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72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装载 前后 车架 铰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载机,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装载机前后车架铰接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的小型装载机铰接结构主要由前车架a、上铰接销轴b、后车架c、摆动架d、下铰接销轴e;前车架a与后车架c是通过上铰接销轴b和下铰接销轴e连接的,这样就实现车架的相对左右摆动,车架的左右摆动是通过摆动架d来实现,而摆动架d与后车架c上的付车架c1通过销轴连接的。通过前后车架上的中间铰接架进行连接,上下铰接分别采用销轴与轴承配合来进行装配,车架的转向通过中间铰接来实现,车架的越障摆动需通过连接于后车架的摆动架来实现。此种车架结构复杂,工艺性不好,成本也相对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装载机前后车架铰接结构,其能适用于小型装载机上,结构简单、制造工艺简化、成本低廉、车架障碍通过性好、转向角度大、转弯半径小且能在狭小空间内作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本发明一种新型装载机前后车架铰接结构,它包括前车架、后车架、上拉杆球头、下拉杆球头;所述的前车架与后车架通过上拉杆球头和下拉杆球头连接起来。
所述的下拉杆球头由摆动杆和销轴构成,摆动杆的内端可旋转的套接在销轴的顶端,摆动杆的自由端和销轴自由端垂直相交;所述的上拉杆球头由两个摆动杆和两个销轴构成,两个摆动杆的内端分别可旋转的套接在两个销轴的顶端,摆动杆的自由端和销轴自由端垂直相交,两个摆动杆的自由端固接在一起。
本发明还包括锥套、前上铰接扳、前下铰接扳、后铰接板和限位扳;所述的前上铰接板和前下铰接板焊接固定在前车架的内端壁上,后铰接板和限位板焊接固定在后车架的内端壁上,在前上铰接板、前下铰接扳、后铰接板的连接孔内固定套置锥套;上拉杆球头的两端销轴分别穿置在固定套置于前上铰接板和后铰接板上的锥套孔内,形成锥面配合,销轴穿出锥套的穿出端与螺母螺接固定,上拉杆球头摆动杆的中部穿设于限位板的U形槽内且被U形槽的两侧壁限位;下拉杆球头的销轴穿置在固定套置于前下铰接板的锥套孔内,形成锥面配合,在销轴穿出锥套的穿出端与螺母螺接固定,下拉杆球头的摆动杆穿入后车架。
所述的上拉杆球头和下拉杆球头中摆动杆的内端与销轴顶端的连接为球关节连接,内部为自润滑结构。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发明前、后车架上的中间是通过上拉杆球头、下拉杆球头进行连接,上拉杆球头和下拉杆球头分别通过固定在前、后车架上的锥套进行连接,实现锥面配合,前、后车架的摆动范围通过限位板加以限制。故,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工艺简化、成本低廉、车架障碍通过性好、转向角度大、转弯半径小且能在狭小空间内作业等优点,能适用于小型装载机上。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习用装载机铰接结构的轴测图;
图2是本发明的轴测图;
图3是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下拉杆球头的轴测图
图5是本发明上拉杆球头的安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是一种新型装载机前后车架铰接结构,它包括前车架1、后车架2、上拉杆球头3、下拉杆球头4、锥套5、前上铰接板6、前下铰接板7、后铰接扳8和限位板9。
所述的前车架1与后车架2通过上拉杆球头3和下拉杆球头4连接起来。
如图4所示,所述的下拉杆球头4由摆动杆41和销轴42构成。摆动杆41的内端可旋转的套接在销轴42的顶端,为球关节连接,内部为自润滑结构,摆动杆41的自由端和销轴42自由端垂直相交。
如图3所示,所述的上拉杆球头3由两个摆动杆31、32和两个销轴33、34构成。两个摆动杆31、32的内端分别可旋转的套接在两个销轴33、34的顶端,为球关节连接,内部为自润滑结构,摆动杆31、32的自由端分别和销轴33、34自由端垂直相交,两个摆动杆31、32的自由端固接在一起,形成双球头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鲁达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青岛鲁达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627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