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处理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片提取有价金属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62235.0 | 申请日: | 2012-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05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胡启阳;李新海;王志兴;郭华军;彭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7/00 | 分类号: | C22B7/00;C22B1/08;C22B3/04;H01M10/54;C22B23/00;C22B26/12;C22B47/00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43114 | 代理人: | 魏娟 |
地址: | 41008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处理 废旧 锂离子电池 正极 提取 金属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锂离子电池正极片中提取有价金属的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现代先进化学电源,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军工产品、航空产品、工具和运输产品等的动力能源,也是未来电动汽车首选的轻型高能动力电池,在全球具有巨大的市场。以移动通讯为例,目前全球移动电话用户超过35亿,中国用户超过6亿,并在逐年增长。作为可充电电池,锂离子电池经过数百次充放电后(一般使用1~2年),由于膨胀变形、容量下降等导致报废,于是每年报废待处理的锂离子电池数量巨大,并将逐年大幅度增长。
锂离子电池具有与其他化学电源相似的结构,由外壳、电芯、电解液构成;构成电芯的正极片是正极材料(以Li、Co、Ni、Mn等有色金属元素为主要组成的复合氧化物材料)涂覆于铝质膜上而成,负极片是负极材料(碳材料)涂覆于铜质膜上而成。常见锂离子电池芯体材料中的金属含量见下表:
表1常见锂离子电池芯体材料中的金属含量
可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成了有色金属材料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大量失效废弃的锂离子电池成了Li、Co、Ni、Mn、Cu和Al等的重要二次资源。其中铜是作为电池负极的集流体材料,铝是电池正极的集流体材料,钴(镍、锰)和锂是正极活性材料的主要成分。因此,废旧锂离子电池是铜、铝、锂、钴(镍、锰)等的重要二次资源,具有比其一次资源更高的含量。
针对电池中最具价值的钴、锂和铜,把正负极分开处理最为方便。采用专门的解体分离设备,可以将电池解体,并将正、负极分离;从负极片中回收得到铜,从正极片中回收钴、锂和铝。对于目前用石墨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来说,负极铜和石墨的回收相对简单,用简单的高温熔炼即可达到目标。而正极片的处理相对复杂、并具有更高经济价值。
在处理正极片的过程中,一般是先将铝质膜与活性材料分离,再用化学方法处理活性材料,经分离、净化得到Co(Ni、Mn)、Li、Cu和Al等的金属或化合物;其中的关键是铝膜与活性物质的有效分离和活性物质的高效溶解。
分离铝膜与活性物质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l)溶解粘结剂破坏接触界面;2)溶解集流体。在锂离子电池制造工艺中,将粘结剂PVDF用NMP(N-甲基毗咯烷酮)溶解,与正极活性物质或负极活性物质混合调成浆料,再涂覆在金属集流体上制成涂膜电极[1]。在现已有报道的研究中,采用有机溶剂溶解铝箔基涂膜废极片上粘结剂PVDF,能方便回收正极活性物和金属Al[2];利用正极活性物不溶于碱的性质,用NaOH预先溶解涂膜废极片中的大部分铝,而正极活性物全部留在碱浸渣中而得以分离[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622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