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锑掺杂氧化锡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61233.X | 申请日: | 2012-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763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王作山;郑敏;文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G19/02 | 分类号: | C01G19/02;B82Y30/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掺杂 氧化 纳米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锑掺杂氧化锡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SnO2是一种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当产生O 空位或掺杂F、Sb 等元素后,形成N 型半导体,具有特殊的光、电性能而被广泛研究,其中,锑掺杂氧化锡(Antimony doped tin oxide ATO)作为一种具有优异导电性能的金属氧化物,由于其还具有机械性能强、热稳定性高等特点而得到更多的关注。纳米技术的引入能明显提高透明导电氧化物材料的性能,纳米ATO 粉体被广泛应用于抗静电塑料、纤维、涂料、显示器用“三防”涂层材料、红外吸收隔热材料、气敏元件、电致变色、太阳能电极等方面,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导电材料,与其他传统抗静电材料如石墨、表面活性剂、金属粉等相比,有着较大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目前研究应用的纳米ATO 导电粉体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喷雾热解法、燃烧法、金属醇盐水解法和化学共沉淀法等。采用溶胶-凝胶法由于要以金属醇盐为原料,因而成本比较高,难以实现工业化。中国专利CN200710020429.7公开了名称为的制备方法,该专利采用燃烧法来制备锑掺杂氧化锡纳米晶,但其合成温度高,粉体掺杂不均匀,粒度大并且容易引入杂质,所制粉体的电阻高,达不到使用要求,因而在ATO 纳米粉体的合成中很少采用。中国专利CN200810126171.3公开了名称为一种掺锑的氧化锡材料的制备方法,该专利采用化学共沉淀法,但目前的化学共沉淀法不适合制备高性能的纳米ATO 粉体,主要是因为Sb3+ 和Sn4 跟OH- 的溶度积相差很大(分别为4.0*10-42和1.0*10-56),以NaOH 等碱为沉淀剂时,Sb 和Sn 沉淀不同步,氢氧化锑会先于氧化锡析出,导致掺杂剂分散不均,最终制得的ATO粉末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匀掺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共沉淀,同时高温煅烧会加重两物质的偏析,严重影响其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条件可控的锑掺杂氧化锡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所制备得到的锑掺杂氧化锡纳米粉体其掺杂剂分散均匀,粒径小且分布均匀,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
本发明锑掺杂氧化锡复合粉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SbC13 和SnC14·5H2O按质量比0.0001~0.1:1 溶于无水乙醇中,再加入分散剂,分散剂与SnC14·5H2O 的质量比为0.005~0.02:1,得到无色透明弱酸性的混合溶液;
2、将混合溶液置于水浴温度控制在0~60℃的旋转式反应器中,加入助磨介质,在旋转条件下输送氨气到混合溶液界面,控制每分钟氨气的流量为10~100倍的反应液体的体积,得到pH为7~13的锑掺杂氧化锡纳米粉体的前驱体分散液;
3、将前驱体分散液过滤,醇洗至无氯离子后烘干,研磨后得到白色粉状前驱物;
4、将粉状前驱物于马弗炉中煅烧,煅烧温度为200~1000℃,得到灰蓝色导电掺锑二氧化锡粉末,所制备得到的纳米粉体的粒径为5~100nm。
本发明所述的分散剂为聚乙二醇、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液体石蜡、十六烷基苯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助磨介质为球状固体的玛瑙珠、玻璃珠、石英珠的中的一种或几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技术方案取得的显著效果是:由于采用气液反应界面,配之以在旋转条件下的助磨介质的措施,所制备的纳米粉体粒径小、掺杂剂分布均匀,表现出优异的电性能,可以使纳米氧化锡的电阻率从1000Ω·cm 降低到65.4Ω·cm,电导率从0.0056 S·cm-1提高到0.0225 S·cm-1。
附图说明
图1是对比例纯SnO2纳米粉体及本发明实施例1~4制备的锑参杂氧化锡纳米粉体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谱;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和4制备的锑参杂氧化锡纳米粉体样品的透射电镜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4制备的锑参杂氧化锡纳米粉体样品的EDS图谱;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4制备的锑参杂氧化锡复合粉体样品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6123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