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预热空气实现烟气脱硝的工艺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210560140.5 | 申请日: | 2012-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77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刘怀平;杨国群;何美华;袁海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90 | 分类号: | B01D53/90;B01D53/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05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预热 空气 实现 烟气 工艺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能工程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预热空气实现烟气脱硝的工艺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氮氧化物(NOx)正取代SO2成为我国大气酸雨的主要污染源,环境治理形势严峻。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2010年联合发布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全国火电企业现役和新建机组在2014年1月1日执行新的标准,强制规定所有2012年之后新建机组和2012年前未通过环评评审的机组,其氮氧化物排放上限值为100mg/m3。目前我国常用的烟气脱硝技术有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两种,随着我国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由于其较高的还原率及技术成熟度,在电力及化工等行业的广泛应用,现已成为国内烟气脱硝治理的主流技术。
SCR技术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首先由日本发展起来的,其后迅速在欧洲和美国推广,SCR技术作为目前脱硝效果最好的技术,脱硝效率最高可达90%以上,其主要原理是尾部烟气在较低的温度区间(280-450℃)内,在催化剂(铁、钒、钴等碱金属化合物)的作用下,发生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下:
4NH3+4NO+O24N2+6H2O (1)
4NH3+2NO2+O23N2+6H2O (2)
目前国内的SCR技术都是沿用国外成熟技术,在稀释氨气时,利用稀释风机将空气送到氨气稀释系统(如图1所示)。稀释风机的电耗占SCR系统总电耗的50%以上,如果稀释风机故障,整个SCR脱硝系统就有停运的危险,脱硝效率得不到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目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预热空气实现烟气脱硝的工艺系统,不必添置稀释风机,利用预热空气的热量实现脱硝,大大缩短脱硝反应时间,降低系统电耗,提升了烟气脱硝效率。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空气预热器、反应器催化剂层、喷氨格栅、氨气输送管、氨气制备系统、氨气稀释系统、空气预热器母管等。
上述氨气稀释系统包括空气预热器稀释管路、氨/空气混合器和连接管路;空气预热器稀释管路一端从空气预热器母管引出,另一端与氨/空气混合器相连;连接管路则从氨/空气混合器引出至烟道。
上述喷氨格栅、反应器催化剂层均安装在烟道中,保证稀释氨气与烟气的充分混合,喷氨格栅在反应器催化剂层的前面。
上述氨气制备系统通过氨气输送管和氨/空气混合器相连。
工作时,空气经过空气预热器后成为预热空气,进入空气预热器母管,通过与之相连的空气预热器稀释管路将预热空气通入所述氨/空气混合器,氨气通过氨气输送管从氨气制备系统引出后,在氨/空气混合器中与预热空气完成混合稀释过程,保证氨气的体积百分比<5%,同时将氨气预热到一定温度;稀释后的氨气再由连接管路通入烟道,并通过安装于烟道中的喷氨格栅直接与锅炉产生的烟气混合,最后在反应器催化剂的作用下完成烟气的脱硝过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增加了空预器稀释管路,直接将预热空气引入氨/空气混合器,可预先将氨气加热到一定温度,减少稀释氨气在烟道中所需的加热时间,大大提升脱硝效率;
(2)不设稀释风机,大大降低了电耗,增加了安全运行系数;
(3)采用预热空气与氨气混合的方式,比直接引空气与氨气混合,效果更好;
(4)稀释空气从空预器母管直接引出,减少系统的漏风量,保证了锅炉的效率,同时也有效减少后续设备对烟气的处理量,更加节能;
(5)本发明工艺系统简单,节约投资和运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工艺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工艺系统示意图;
图3为氨气稀释系统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科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601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阻燃微胶囊化阻燃合金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口模与口圈的连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