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传热板的制造方法和传热板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559581.3 | 申请日: | 2009-04-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23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 发明(设计)人: | 堀久司;濑尾伸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轻金属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23K20/12 | 分类号: | B23K20/12;F28F7/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胡晓萍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传热 制造 方法 | ||
1.一种传热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介质用管插入工序,在该热介质用管插入工序中,将热介质用管插入形成于朝基底构件的表面侧开口的盖槽的底面上的凹槽中;
填充工序,在该填充工序中,将热传导性物质填充到由所述凹槽和所述热介质用管的外周面围成的空间中;
盖构件插入工序,在该盖构件插入工序中,将盖构件插入所述盖槽,并使所述盖构件与所述盖槽的底面抵接;以及
接合工序,在该接合工序中,使旋转工具相对于所述盖槽的侧壁与所述盖构件的侧面相对的对接部做相对移动以进行摩擦搅拌,
在所述接合工序中,以所述热介质用管不发生塑性变形的状态,对所述盖槽的一个侧壁与所述盖构件的一个侧面的对接部、以及所述盖槽的另一个侧壁与所述盖构件的另一个侧面的对接部进行摩擦搅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从所述凹槽的底部起至所述盖构件的下部的距离设定成比所述热介质用管的铅垂方向高度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导性物质是金属粉末、金属粉末糊料或者是金属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导性物质是低熔点的焊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合工序中,通过摩擦搅拌形成的塑性化区域的最深部设定为到达从所述盖构件的上表面起向下所述盖构件的厚度尺寸的2/3以上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合工序中,通过摩擦搅拌形成的塑性化区域的最深部设定为到达从所述盖构件的上表面起向下所述盖构件的厚度尺寸的1/2以上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合工序中,通过摩擦搅拌形成的塑性化区域的最深部设定为到达从所述盖构件的上表面起向下所述盖构件的厚度尺寸的1/3以上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合工序之后,还包括:
上盖构件插入工序,在该上盖构件插入工序中,在所述基底构件的表面侧,使上盖构件与形成为宽度比所述盖槽的宽度大的上盖槽的底面抵接;以及
上盖构件接合工序,在该上盖构件接合工序中,使旋转工具沿着所述上盖槽的侧壁与所述上盖构件的侧面的对接部相对移动以进行摩擦搅拌。
9.一种传热板的制造方法,该传热板具有:基底构件,该基底构件包括朝表面侧开口且深度比热介质用管的铅垂方向高度大的凹槽;热介质用管,该热介质用管被插入所述凹槽;以及盖构件,该盖构件覆盖所述热介质用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板的制造方法包括:
热介质用管插入工序,在该热介质用管插入工序中,将所述热介质用管插入所述凹槽;
填充工序,在该填充工序中,将热传导性物质填充到由所述凹槽和所述热介质用管的外周面围成的空间中;
盖构件插入工序,在该盖构件插入工序中,将所述盖构件插入所述热介质用管的上方;以及
接合工序,在接合工序中,使旋转工具相对于所述凹槽的侧壁与所述盖构件的侧面相对的对接部做相对移动以进行摩擦搅拌,
在所述接合工序中,使所述旋转工具的按压力经由所述盖构件传递至所述热介质用管,并以所述热介质用管发生塑性变形的状态,对所述凹槽的一个侧壁与所述盖构件的一个侧面的对接部、以及所述凹槽的另一个侧壁与所述盖构件的另一个侧面的对接部进行摩擦搅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轻金属株式会社,未经日本轻金属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958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