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保险杠及其吸能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55330.8 | 申请日: | 2012-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93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艾朋利;刘树森;马中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0R2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桑传标;黄志兴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保险杠 及其 吸能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汽车保险杠的吸能件以及包括该吸能件的保险杠和汽车。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保险杠中普遍使用吸能件,用于在碰撞过程中起到吸能的作用。但是,现有的吸能件通常采用常规的泡沫结构,其吸能效率低,吸能效果不理想,因此不能在碰撞中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在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不能很好地保护行人的小腿。
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在保险杠与碰撞对象的碰撞过程中,根据动量与冲量之间的关系可知:
mv1-mv2=p△t (1)
其中,m为汽车的质量,v1为碰撞开始时汽车的速度,v2为碰撞结束时汽车的速度,p为撞击力,△t为碰撞时间。
通过上述公式(1)可知,对于由于汽车从碰撞开始到碰撞结束时的动量变化一定(由于碰撞通常以汽车停止为结束,因此v2通常为0),因此要想降低撞击力p,需要延长碰撞时间△t。
目前,有些汽车采用了前保险杠安全气囊来在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来保护行人,虽然该装置比较有效,但是涉及到对汽车比较大的改造,比如在汽车上进行行人识别传感器的布置、标定及气囊自身的布置、标定,这就使得车辆开发难度较大,研发成本高且不利于推广实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保险杠的吸能件,该吸能件能够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吸收能量以起到缓冲和保护的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汽车保险杠的吸能件,其中,该吸能件的内侧沿该吸能件的长度方向形成有用于分别卡接在保险杠横梁上、下两侧的内上卡边和内下卡边,并且该吸能件的外侧沿该吸能件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外下凸台,所述外下凸台上形成有第一凹穴。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穴形成为从所述外下凸台的外侧面向内延伸。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穴形成为多个且沿所述吸能件的长度方向分布。
优选地,所述内下卡边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凹槽。
优选地,所述凹槽形成为多个且沿所述吸能件的长度方向分布。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穴和凹槽沿所述吸能件的长度方向相互交错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穴与所述凹槽沿所述吸能件的长度方向的开口宽度尺寸比为0.6-0.8,所述第一凹穴与所述凹槽沿所述吸能件的厚度方向的深度尺寸比为0.6-0.8。
优选地,所述内上卡边包括相互间隔的朝内凸出的凸块。
优选地,所述内上卡边上形成有与所述凸块相对应的第二凹穴,该第二凹穴从所述内上卡边的外侧面向内延伸。
优选地,所述吸能件由泡沫材料制成。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保险杠,该汽车保险杠包括保险杠横梁,其中,该保险杠还包括本发明所述的吸能件,该吸能件的内上卡边和内下卡边分别卡接到所述保险杠横梁的上下两侧。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其中,该汽车包括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汽车保险杠的吸能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吸能件上形成凹穴,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尤其是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延长了撞击力的作用时间,根据动量守恒的公式,从而可以减小撞击力的大小。本发明通过结构简单的吸能件,大大提高了对碰撞能量的吸收,不但节约了材料以降低汽车制造的成本,还能够降低汽车碰撞时造成的损害,尤其是汽车与行人碰撞时对行人小腿造成的损害。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吸能件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吸能件的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吸能件的内侧的正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吸能件的外侧的正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吸能件的左视图;
图6是行人的小腿的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其中,曲线a和b分别表示在采用现有技术的保险杠的汽车和采用本发明的保险杠的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过程中,行人的小腿的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图7是行人的小腿的减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其中,曲线a和b分别表示在采用现有技术的保险杠的汽车和采用本发明的保险杠的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过程中,行人的小腿的减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53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网管式曝气器
- 下一篇:一种螺旋式防、除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