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西北干旱区防雪林配置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53679.8 | 申请日: | 2012-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45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丁国栋;包岩峰;赵媛媛;高广磊;石星;冯颖;王新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3/02 | 分类号: | A01G2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赵镇勇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西北 旱区 防雪林 配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雪林配置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西北干旱区防雪林配置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西北部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普遍受蒙古冷高压和西伯利亚反气旋的影响,冬季寒冷漫长、气候干燥、风力强劲,积雪期长,导致冬季频繁发生积雪及风吹雪灾害,而且直接给工交农牧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西部地区一些重要的经济基础设施及城镇人居环境需要防治风雪灾害的需求显得格外重要。所以营造一种配置合理格局结构科学的防雪林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鉴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水土资源匮乏,不可能按照常规方法大面积、大密度的营造防护林,而且对于大面积的防护区域,布设大规模的工程措施也不太现实,并且耗资大,防治效果不如生物措施效益长久。因此有必要因地制宜地,且在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一定规模低密度的防雪林网(带)体系。
目前防治风吹雪灾害的防护措施绝大部分为工程措施,且大多仅针对公路及铁路等重要交通运输线路,防护面积局限于“线性防护”。工程措施虽然能够较快的起到防护作用,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如:经济成本高、防护面积小、安装布设繁琐、后期养护困难以及有效防护时间短等,不能满足一些大面积经济基础设施及城镇人居环境防治风雪灾害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捷、快速、经济、防护时间长的西北干旱区防雪林配置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西北干旱区防雪林配置方法,包括以下三种造林技术模式:
乔灌结合的防雪林造林技术模式:采用乔灌结合的行带式造林配置,每带包括两行灌木、4行乔木,每两行乔木为一类乔木,所述灌木置于上风侧,所述乔木的株行距为3×3m,所述灌木的株行距为1×2m,林带间距为30m;
防雪林灌木造林技术模式:采用两行一带造林配置,选择两种灌木为造林树种,隔带混合配置,株行距为1.0×1.5m,林带间距为10m;
防雪林客土造林技术模式:采用三行一带的造林配置,选择两种乔木为造林树种,隔带混合配置,株行距为3×3m,林带间距为20m。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西北干旱区防雪林配置方法,由于包括乔灌结合的防雪林造林技术模式、防雪林灌木造林技术模式、防雪林客土造林技术模式等三种造林技术模式,针对风雪灾害来源方向,通过合理配置林带结构及林带间距,削弱风吹雪的风能,将上风侧来雪大量滞留在林带及林带间,减轻风雪危害,营造防雪林简捷、快速、经济、防护时间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乔灌结合的防雪林造林技术模式的林带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乔灌结合的防雪林造林技术模式的每带施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防雪林灌木造林技术模式的林带布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防雪林灌木造林技术模式的每带施工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防雪林客土造林技术模式的林带布置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防雪林客土造林技术模式的每带施工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乔木种植穴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灌木种植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西北干旱区防雪林配置方法,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是:
包括以下三种造林技术模式:
乔灌结合的防雪林造林技术模式,如图1、图2所示:采用乔灌结合的行带式造林配置,每带包括两行灌木、4行乔木,每两行乔木为一类乔木,所述灌木置于上风侧,所述乔木的株行距为3×3m,所述灌木的株行距为1×2m,林带间距为30m;
防雪林灌木造林技术模式,如图3、图4所示:采用两行一带造林配置,选择两种灌木为造林树种,隔带混合配置,株行距为1.0×1.5m,林带间距为10m;
防雪林客土造林技术模式,如图5、图6所示:采用三行一带的造林配置,选择两种乔木为造林树种,隔带混合配置,株行距为3×3m,林带间距为20m。
所述乔木为树体高大、树冠较窄、根深、不易风倒、不易风折、干直、生长迅速、有经济效益的树种,造林树高不低于3m,4行乔木中2行配置速生杨。
所述灌木为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抗高温、抗病虫害、耐水湿、耐盐碱能力的树种,造林树高不低于0.8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林业大学,未经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36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桑葚水牛奶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含有甲氧虫酰肼和植物源杀虫剂的杀虫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