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角警示仪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52464.4 | 申请日: | 2012-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21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霍丹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B21/02 | 分类号: | G08B21/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角 警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公共设施领域,特别是一种转角警示仪。
背景技术
在办公室等公共场合的转角处,由于无法看到转弯处是否有人过来,时常会发生两人相撞的事故。此产品专为避免这种情况设计,红外线感应开关感应人体红外线,据此进行数据分析,之后传导至另一面,LED屏幕显示警示话语,提醒人们对面有人过来,请放慢脚步。
目前,现有技术的警示仪多用于汽车或专业性的工作场合,如专利号为200910199355.7的疲劳驾驶警示仪,作用在于在司机疲劳驾驶时进行提醒,避免事故,又如专利号为200810233146.5的刹车灯故障警示仪表,作用是避免因为刹车灯故障造成机动车追尾等事故。
但是现有技术中还没有针对转角行人容易相撞而设计的警示仪。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角警示仪,防止行人在公共场合转角处发生相撞。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转角警示仪,包括第一红外线感应开关、第一警示灯、第二红外线感应开关和第二警示灯,第一红外线感应开关与第一警示灯连接,第二红外线感应开关与第二警示灯连接,第一红外线感应开关控制第一警示灯,第二红外线感应开关控制第二警示灯。
第一红外线感应开关和第二红外线感应开关均为全自动人体红外感应开关,第一警示灯和第二警示灯均可使用LED显示屏或LED彩灯。
第一红外线感应开关和第二警示灯安装在转角的一侧,第二红外线感应开关和第一警示灯安装在转角的另一侧。当有人进入红外线感应开关的感应范围内,第一红外线感应开关启动,打开第一警示灯,人不离开且在活动,开关持续导通,第一警示灯常亮;人离开后,第一红外线感应开关自动关闭,第一警示灯熄灭;
当有人进入另一侧红外线感应开关的感应范围内,第二红外线感应开关启动,打开第二警示灯,人不离开且在活动,开关持续导通,第二警示灯常亮;人离开后,第二红外线感应开关自动关闭,第二警示灯熄灭。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
(1)本产品解决了公共场合转角处行人易于相撞的问题;
(2)本发明充分利用了各项已经成熟的技术,便于实现;
(3)在不用时还可以当作通知栏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转角警示仪的使用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转角警示仪的信号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转角警示仪的信号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结合图1、图2和图3:
一种转角警示仪,包括第一红外线感应开关1、第一警示灯2、第二红外线感应开关3和第二警示灯4,第一红外线感应开关1与第一警示灯2连接,第二红外线感应开关3与第二警示灯4连接,第一红外线感应开关控制第一警示灯2,第二红外线感应开关3控制第二警示灯4。
第一红外线感应开关1和第二红外线感应开关3均为全自动人体红外感应开关,第一警示灯2和第二警示灯4均可使用LED显示屏或LED彩灯。
第一红外线感应开关1和第二警示灯4安装在转角的一侧,第二红外线感应开关3和第一警示灯2安装在转角的另一侧。当有人进入红外线感应开关的感应范围内,第一红外线感应开关1启动,打开第一警示灯2,人不离开且在活动,开关持续导通,第一警示灯2常亮;人离开后,第一红外线感应开关1自动关闭,第一警示灯2熄灭;
当有人进入另一侧红外线感应开关的感应范围内,第二红外线感应开关3启动,打开第二警示灯4,人不离开且在活动,开关持续导通,第二警示灯4常亮;人离开后,第二红外线感应开关3自动关闭,第二警示灯4熄灭。
实例:
红外线感应开关安装在转角的一侧,LED显示屏安装在转角的另一侧。当有人进入红外线感应开关的感应范围内,红外线感应开关启动,LED显示屏显示“转角有人,请放慢脚步”,人不离开且在活动,开关持续导通,LED显示屏一直显示;人离开后,开关自动关闭,LED显示屏关闭。转角的每一侧均安置一个红外线感应开关和一个LED显示屏,本侧的红外线感应开关与另一侧的LED显示屏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24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