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细直径异种金属丝自动焊接机及其焊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52463.X | 申请日: | 2012-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22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何林;冯治国;田明;黄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贵州伊思特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00 | 分类号: | B23K3/00;B23K3/047;B23K3/06;B23K3/08;B23K1/00;B21F15/08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吴无惧 |
地址: | 550025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径 金属丝 自动 焊接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焊接机及其焊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发热电缆线芯的制造主要采用半自动焊接设备由人工焊接而成,传统的电阻钎焊工艺不适合利用自动化装备进行焊接,产品质量高度依赖人工,导致生产效率低、焊接质量不稳定。国内有相关的半自动对焊设备,缺少全自动焊接设备。国外只有少数地热电缆企业有相关全自动专用设备,但市场尚无商业化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发热电缆线芯制造工艺高度依赖人工而导致的效率低和质量不稳定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细直径异种金属丝的全自动焊接机。
本发明技术方案:
一种细直径异种金属丝自动焊接机,包括PLC控制模块、焊接池中央的发热体和发热体侧面的加热机构,发热体中央开有通孔,下方设有金属丝夹持机构上方设有剪切机构,焊接机的顶部设置有移动机构。
焊接池侧面设置有钎料输送机构。
左右对称的设置有两个焊接池。
移动机构由步进电机和二维精密线性模组构成,其下端安装有夹持装置。
钎料输送机构由钎料剪切装置和一维电动精密线性模组成。
加热机构采用两个开槽结构的电极对夹发热体。
本发明有益效果:
1.本设备的焊接是利用接触发热式中心打孔的发热体发热,进而将孔中钎料融化实现导线和发热丝的连接,与现有人工焊接相比,本发明采用深熔钎焊方式,其工艺简单,操作方便,不仅提高焊接工作效率,而且能确保焊接接头质量,提高了对接的同心度,同时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本发明成果推广,将对提高我国发热电缆的制造技术水平和制造效率、增加我国技术成果储备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推进我国发热电缆制造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提升我国发热电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2. 本设备采用左右两侧依次顺序焊接的方式进行自动焊接,机构在启动后先进行右侧的相关焊接动作,此时焊池上方是发热丝,焊池下方是导线。右侧焊接动作完成后,再将线头移动至左侧进行焊接,此时焊池上方是导线,下方是发热丝。左侧焊接完成后再将线头移动至右侧进行整套焊接动作,如此往复循环,便可实现整个自动化焊接工艺流程。
3. 焊接完成后焊料能够均匀的覆盖和包裹在导线和发热丝的端部;焊接接头能够承受发热电缆生产和施工过程中的拉力;在发热电缆工作时接头部分不会有发热不均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细直径异种金属丝自动焊接机的工作台有左右两个对称焊接池,焊接池中央是发热体7,发热体7中央开有通孔,发热体7侧面被加热机构4的两个开槽结构电极对夹,下方设有金属丝的夹持机构2,上方设有剪切机构5,焊接机的顶部设置有移动机构1,焊接池侧面设置有钎料输送机构3。带夹持装置的移动机构1由步进电机和二维精密线性模组构成,可实现横向和纵向运动;夹持装置是靠电磁铁的动作通/断电实现金属丝的加紧/松开。夹持机构2靠电磁铁的动作通/断电实现金属丝的加紧/松开。钎料输送机构3由钎料剪切装置和一维电动精密线性模组成,可实现钎料颗粒剪裁和输送。剪切机构5靠电磁铁驱动一对专用刀具实现连接的细直径金属丝剪断。
PLC控制模块:由于此设备对各机构之间的相对位置要求较高,整套设备的动作比较复杂,因此选用三菱电机的较高端的Q系列控制模块,如Q61P电源模块、QOlCPU模块、QDTOP8高速定位模块、Qx41输入模块、QY41P输出模块和QJ71C24N—R2串行口通信模块。为了便于人机交互操作,选用Kinco公司的MT4403T人机界面。整个系统有六个电机组成的执行终端,故选用最多可控制8轴的QDTOP8作为电机的集中控制器;整套设备需要近20个输出控制点(如电磁铁等),故选用最多可输出32点的QY41P来作为输出模块;设备运行需要较多传感器检测数据,故选用QX41作为输入模块;虽然Q01CPU模块自身带有串行通讯接口,考虑到工程实际应用中的情况以及便于连接电脑进行程序写入与调试,故选用QJ71C24N—R2模块来实现CPU模块与人机界面MT4403T之间的通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贵州伊思特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未经贵州大学;贵州伊思特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24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综合利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无能耗退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