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向司法社区矫正的生物识别远程身份验证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52377.9 | 申请日: | 2012-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74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洪青阳;李稀敏;汤跃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天聪智能软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H04L29/06;H04L9/32;H04W4/02;G10L15/22;G10L17/22;G06K9/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8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向 司法 社区 矫正 生物 识别 远程 身份验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声纹识别和人脸识别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面向司法社区矫正的生物识别远程身份验证方法。
背景技术
社区矫正,是指将社区矫正对象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负责并组织社会力量对其采取监督管理、教育、帮助措施,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目前,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管方法,主要通过被监管对象携带的定位通信终端,采用基于位置的服务/全球定位系统(LBS/GPS)等定位技术来定位被监管对象的位置,由于不能将定位终端嵌入到被监管对象的身体内部,只能假设定位的终端或设备实时被携带在被监管对象身上,因此定位技术目前“只认物,不认人”,存在“人机分离”的严重问题,容易造成被监管对象“金蝉脱壳”。
现有的“人机分离”抽查手段主要有:电话抽查、短信抽查、拍照抽查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矫正对象“人机分离”的风险,但是这些抽查手段存在以下缺点:首先,全部靠人工确认矫正对象身份的做法,会极大地增加人工成本,增大司法社区矫正的推广难度;其次,依靠人工来做判断的方法,其客观性会被质疑,从而失去监管的公平性;此外,通过电话抽查、短信抽查、拍照抽查等手段,人工地确认矫正对象身份,其准确性不高。
近年来,声纹识别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认可。声纹识别技术依据人的语音来识别人的身份,它能通过我们最常使用的手机或固定电话自动识别千里之外的人的身份,可以理解为“远程DNA”。鉴于声纹识别技术的这些特点,有人提出结合声纹识别技术和定位技术来解决“人机分离”难题的方法,特别是中国专利CN 200910196988.2“一种基于声纹识别和定位跟踪的交叉监控方法和系统”中,详细地对该方法作了说明,并针对声纹识别中存在的录音回放冒充提出了解决方案。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用的通信终端就是手机或固定电话,而这些设备一般都具有“呼叫转移”功能,该功能的存在意味着,即便结合声纹识别技术和定位技术,“人机分离”的情况照样存在,而且没有任何改善。如果被监管对象将来电呼转到另一部手机,将被监控的手机放置在合法范围内,那么被监管对象只要拿着另一部手机,就能四处逍遥了。总的来说,在“人机分离”的问题中,光靠声纹识别技术和定位技术,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另外,声纹识别也存在技术上的局限性,在非常嘈杂的环境中,识别性能迅速下降,而近年来使用越来越普遍的人脸识别技术,则不受环境噪音影响。由于人脸识别技术依赖于所获取到的图像的质量,因此它容易受到光线因素的影响,在光线很弱的环境中会失效。但是,如果将声纹识别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结合起来,就能克服两者各自的缺陷,在黑暗的环境中使用声纹识别来进行验证身份,而在嘈杂的环境中使用人脸识别来验证身份。近年来,通信终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来自Google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到目前为止,中国城市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33%,而且,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具备了视频通话的功能,国内通信网络的技术水平也发展越来越快,也就是说声纹识别所需要的音频信号和人脸识别所需要的视频信号都能轻易地通过智能手机取得。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个问题,目前针对司法社区矫正中“人机分离”问题的监控系统,还存在以下技术上的风险:1)录音冒充。在声纹识别技术中,当录音设备和回放设备都高保真时,很难检测到系统所获取到的录音是否来自录音回放,所以,一旦有人能获取到某人的高保真录音时,很大程度上就能成功冒充该人的身份。2)照片或视频冒充。在人脸识别系统中,如果该系统不能检测所获取到的图像是否来活动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活体”),那么冒充者就能凭借某人的照片或一段视频冒充该人的身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天聪智能软件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天聪智能软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23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柔性环保型硅橡胶屏蔽线
- 下一篇: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食品信息交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