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蓄电池的内漏液防止盖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51821.5 | 申请日: | 2012-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53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金显玲;朴承福;李圭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世邦电池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04 | 分类号: | H01M2/04;H01M2/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内漏液 防止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池的内漏液防止盖,尤其涉及一种蓄电池的内漏液防止盖,其在使蓄电池的外壳密闭的上部盖与下部盖相互连结结构中,形成供电解液向上下侧移动的迷宫结构,提高电解液的泄漏阻抗,形成气体排出孔及微细孔并排列其位置,以便能够顺利排出内侧的气体,使得电解液即使在蓄电池翻倒或倾斜状态下也不泄漏。
背景技术
电池(battery)借助于放电(discharge)而供应充电(charging)的电气,在允许的次数内反复进行充电与放电的过程,因此,被称为可反复使用的二次电池(secondary battery)或蓄电池(以下简称“电池”)。
根据用作正极和负极及电解质(以下简称“电解液”)的材料,电池分为多种种类,把电极使用铅、电解液使用硫酸的构成分类为铅电池。
铅电池的电极大致分为正极和负极用的极板、极柱,包括在物理上及电气上区分各电极的隔离板及电解液,以收纳或容纳于外壳(40)的形式内置,为了排出在充电与放电过程中产生的氢气和电解液蒸发产生的气体,一般在密闭的外壳(40)上具备气体排气口。
作为一个示例,铅电池以通过化学反应式的可逆反应,反复放电与充电的原理工作,生成的电气放电并输出,输入的电气充电并存储。
铅电池利用了以二氧化铅(PbO2)制成的极板与硫酸液(H2SO4)成份的电解液转化成硫酸铅(PbSO4)与水(H2O)的化学作用,在转化为硫酸铅(PbSO4)与水(H2O)时,生成及释放电气,在充电的情况下,反复进行相反的置换作用。
每当这种化学反应式进行时,在电池内部产生热,在一部分电解液蒸发的同时,产生微量的氢气,因此,为了防止爆炸等,应把生成的气体排出到外部。
另外,车辆用电池不经过滤地暴露于车辆移动同时发生的振动和倾斜,此时,应使电解液不通过气体排气口泄漏到外部。
根据以往技术,把电池内部产生的气体排出到外部的技术有专利申请第10-2000-72402号(2000.12.01.)的“汽车用电池的蒸发气体排出结构”和专利申请第10-2008-20115号(2008.05.29.)的“镍-氢电池用通气塞”等。
图1作为以往技术的一个示例,是切断电池电解液泄漏、排出气体的装置的功能构成图。
下面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在电池内部产生的气体通过盖(110)排出,盖(110)在电池外壳(200)的上面一体形成。
此时,盖(110)呈具有既定直径与高度的圆桶形状,电池的外壳(200)形成小室,容纳正极板(210)、负极板(220)、隔离板(230)及电解液。
盖(110)在外壳(200)内分别形成有连通借助于多个隔壁而分割的各个空间的注入口,所述注入口插入有阀门(130),在注入口的上端外周,具备用于提高与阀门(130)的紧密性的密封件(150)。
另外,盖(110)在内周沿上形成螺纹,形成有具备在外周面上形成了螺纹的通气帽(120)和弹簧(140)的塞子,使所述注入口密闭。
在所述通气帽(120)的上端,形成有用于排出气体的其他孔。
以往技术是借助于弹簧(140)的弹性而把电池内部生成的气体排出到外部的结构,具有如果气体生成既定压力以上,则自动排出的优点。
但是,以往技术存在气体因弹簧(140)不良而无法顺利排出的问题。另外,由于整体结构复杂,配件数量多,所以生产工序复杂,制造时间耗时多,成为使制造成本上升的原因。
另一方面,以往的蓄电池如果处于翻倒或倾斜的状态,则电解液在无防备状态下泄漏,泄漏的电解液的一部分在电解液注入口,积于在塞子上形成的阀门与通气帽之间,存在使弹簧腐蚀的问题。
因此,就以往的蓄电池而言,在如上的电解液注入口的塞子处,如果弹簧腐蚀,则弹性将减弱,从而即使在气体压力低的情况下,阀门也打开,存在反复出现在无防备状态下泄漏电解液的故障。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技术,在电池内部的气体顺利排出的同时,使电解液难以泄漏,不增加构成配件数量,因而保持既定制造成本,收集泄漏的电解液并重新流回内部。
另外,以往在蓄电池外壳内侧生成的气体主要通过回收口和电解液注入口排出到外部,此时,使气体借助于内侧压力而推出的排出压力也作用于外壳内侧的电解液,存在通过回收口或电解液注入口,与气体的排出一同大量泄漏的问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世邦电池株式会社,未经世邦电池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18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