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45433.6 | 申请日: | 2012-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19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见延盛臣;酒井雅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6B1/34 | 分类号: | B66B1/34;B66B7/02;H02J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王小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设在井道内的供电线对轿厢供给电力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中,使用供电线对轿厢直接进行电力供给,但近年来,开发出以非接触的方式对轿厢进行电力供给的技术。例如,向轿厢侧供给电力的层站侧供电部被设置在停止层,接受从层站侧供电部供给的电力的轿厢侧供电部被设置于轿厢。轿厢侧供电部与层站侧供电部之间的间隙能够借助于供电部移动机构进行变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在现有的其它轿厢供电装置中,从电源装置向供电线供给预先确定的频率的电流。在轿厢设置有与供电线对置的拾取装置。当轿厢停止时,拾取装置靠近供电线。当轿厢开始行驶时,伺服马达使滚珠丝杠旋转,由此将拾取装置从供电线拉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另外,在现有的电梯的供电线导向装置中,将辊型导向装置设在受电线圈的移动方向附近,所述辊型导向装置引导供电线缆以固定地保持供电线缆与受电线圈之间的间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另外,在现有的电梯的供电线减振装置中,在设置于机房的供电线保持件、和设置于井道的底坑底面的供电线减振装置之间,支承有供电线。供电线减振装置具有供电线支承件、减振配重以及减振阻尼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376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3312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4763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2-274763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4所示那样的现有装置中,虽然能够防止平常运转时的供电线与拾取器的干涉,但由于例如地震或大风引起建筑物摇晃,会导致供电线大幅摇晃,并与拾取器或井道内设备发生干涉,从而可能使得井道内设备被加热、或者供电线或井道内设备发生破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防止因供电线的干涉所导致的井道内设备的破损和加热的电梯装置。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备:轿厢,其在井道内进行升降;供电线,其设在井道内;拾取器,其设置于轿厢,用于从供电线以非接触的方式接受电力;干涉检测装置,其检测供电线与拾取器的干涉或供电线与井道内设备的干涉;以及切断部,其在由干涉检测装置检测出供电线的干涉时切断对供电线的电力供给。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利用干涉检测装置检测供电线与拾取器或井道内设备的干涉,当检测出供电线的干涉时,利用切断部切断对供电线的电力供给,因此,能够防止因供电线的干涉所导致的井道内设备的破损和加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电梯装置的重要部位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图2的第1辊式导向装置的重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不带促动器的类型的辊式导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干涉检测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
图7是示出图6的拾取器和拾取器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图7的拾取器保持件变形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装置的干涉检测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图9的拾取器变形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将图10的XI部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装置的干涉检测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
图14是将图13的重要部位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
图16是将图15的重要部位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图16的供电线发生摇晃的状态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井道;4:控制装置(切断部);9:轿厢;12、12a、12b:井道电力转换器(切断部);13、13a、13b:供电线;18、33、37、39、41、43、52:干涉检测装置;19:轿厢导轨;20:辊式导向装置;23:导辊;29:传感器;30:支承台;31:拾取器保持件;34、38a、38b、38c:检测开关;40、42、53:应变传感器;44:接近传感器;51:滑动导靴(导向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454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