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流风机在审
申请号: | 201210545330.X | 申请日: | 2012-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19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严春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冠带通风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5/08 | 分类号: | F04D25/08;F04D29/40;F04D29/26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何新平 |
地址: | 201417 上海市奉贤***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风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流风机。
背景技术
风机一般依据叶轮的气流方向来分类,轴流风机的气流方向以基本平行于风机轴线方向流动,管道离心风机的气流从叶轮的轴向进入,经改变方向后从叶轮的径向排出,混流风机是介于轴流风机和离心风机之间的产品,它结合了轴流风机和离心风机的最佳特性,具有高的输送效率、宽的压力范围,混流风机的空气轴向进入叶轮,并通过叶轮叶片以一倾斜角偏转,使得从叶轮流出的气体既有轴向分量,也有径向分量。
风机的效率和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音等级是风机选型时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用来衡量风机的性能,风机的效率和噪音等级的优化可以减少运行过程中的能量消耗,节约成本,进一步减少噪音污染,以便不会对常常在风机运行环境中的人的健康产生危害。同时,风机应当易于安装及维护,目前一些附加的零部件需要用于风机的安装,如为了减弱风机运行过程中振动的传递,需要采用角钢圈和柔性管道连接件;此外,维护传统的风机的内部构件常常会由于空间的限制不便于从风机的内部拆卸或更换零部件,而且,一些非组合式的移动部件需要重新安装至风机内部,对于具有相当狭小的内部空间的风机来说,非常的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流风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混流风机,包括一风机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主体包括一轴向延伸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包括一进风口、一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上设有进风锥,所述进风锥接收外部环境的空气,所述进风锥的下游设有一叶轮,所述叶轮包括一中心设置的轮盘,所述轮盘连接一电动机,用于通过所述电动机带动所述轮盘旋转;所述叶轮还包括复数个叶片,所述叶片自所述轮盘向外径向延伸,迫使空气沿着进风口至出风口的方向流动; 一锥形轮盖,固定连接并包围所述叶片。
所述叶轮的下游设有一风室,所述风室包括复数个径向延伸的导流片,所述导流片接收来自叶轮的空气气流并转变为轴向气流从出风口排出,达到增加静压和减小能耗的效果。
所述进风锥采用一外侧直径大于内侧直径的环体,所述进风锥的内侧直径(也称为排出直径)为叶轮外径的0.68-0.83倍。进风锥的几何形状有助于增强风机的空气动力性能和声学性能,从而使得本发明与传统的风机相比,减少噪音等级,并提高运行效率。
所述进风锥的出口气流角在30-40°,与所述锥形轮盖的锥形角匹配;
所述导流片的曲面半径为叶轮外径的0.50-0.61倍。
每个所述导流片的前缘角为30-40°。
所述风机主体包括一在气流通道内延伸的轴承组件,所述轴承组件包括一主轴,所述主轴通过一电动机进行驱动,所述主轴依次驱动所述叶轮和安装在所述风室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所述轴承组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组件从所述气流通道拆卸。使得相比于传统风机进入风机内部驱动部件时相当受限制和难于处理的状况,方便了风机的维护。
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处分别设有一风管连接件,所述风管连接件与所述气流通道连接为一个整体;设置风管连接件是为了与建筑物内部的管道系统提供一种滑动配合式连接。使得风机可以安装在建筑物内,比现有的风机连接方式更加容易。使得进风口和出风口与外部的管道采用滑动配合式连接,减少了管道系统内的噪声传播,弹性连接允许有小范围的对准偏差,适用于冲击抑制应用,抵扣轴向推力负荷。
复数个所述叶片自所述轮盘向外径向延伸,所述叶片应设置成便于驱使空气沿着自进风口至出风口的方向流动。每个所述叶片设有前缘,所述前缘位于所述后缘的上游,每一所述叶片呈梯形并具有相同的厚度。每个所述叶片表面的曲率半径为叶轮外径的0.7-0.86倍。
所述轮盘在所述电动机的驱动下旋转,所述轮盘包括一球面部分,所述球面部分的半径为叶轮外径的0.37-0.45倍。
每个所述导流片上包括至少一个集成的凸片,所述凸片轴向向内延伸,与一穿过所述风室的细长插槽相接以便相对于风室定位所述导流片。
所述进风锥的喉管直径为叶轮外径的0.61-0.75倍。
所述叶片设有一前缘、一后缘,所述前缘、后缘自所述轮盘的边缘向外径向延伸,并连接于所述轮盖的轮盖边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冠带通风节能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冠带通风节能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453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灯罩双面背胶密封垫自动粘贴装置
- 下一篇:耐压式转向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