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稻-鳅-鱼耦合套养轮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44470.5 | 申请日: | 2012-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864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罗文;曾文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绍兴文理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16/00 | 分类号: | A01G16/00;A01K61/00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33220 | 代理人: | 蒋卫东 |
地址: | 312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耦合 轮作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鳅-鱼耦合套养轮作方法,属于改良培育条件的水培方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农业生产不仅生产效率低,农民收益小而且农业产生依赖大量的农药、化肥,引发稻田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稻米品质下降、病虫害抗药性提高等一系列问题,使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得十分脆弱,这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甄若宏等,2004;孙刚等2006)。农业中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对稻田生态系统过度干扰,形成农业化学污染,在许多流域农业污染极其严重。化肥农药的施用也大大降低了作物的品质与安全性,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例如癌症的发生等 (Dich et al., 1999)。
有基于此,做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产量高、品质佳、效益好的稻-鳅-鱼耦合套养轮作方法。
稻-鳅-鱼耦合套养轮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4月中旬播种植早籼稻,移栽;
(2)5月中旬-6月中旬,放养泥鳅,泥鳅规格为80只/㎏,放养密度为7000-10000只/667m2,日投喂泥鳅料的量占泥鳅总重量 0.5 – 2.5 %,每天8:00、17:00各投喂1次;
(3)7月中旬至8月上旬,早籼稻收割;
(4)早籼稻收割之后至8月中旬,投放鱼苗,放养密度2-6万只/667m2,日投喂鱼料量相对泥鳅料的投放量增加30-50%,投喂次数和时间间隔与步骤(2)相同;
(5)10月,捕获鱼和泥鳅。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如下:
所述的早籼稻品种为浙优12或中嘉早32号。
所述的步骤(2)中,泥鳅的放养密度为5000-8000只/667m2。
所述的步骤(4)中,鱼苗的放养密度为2.5-3万只/667m2。
所述的鱼料中蛋白质含量为40-45%(质量比);泥鳅料中蛋白质含量为35-40%(质量比)。
步骤(5)中,捕获成熟的鱼和全部的泥鳅,余下的鱼苗养至第二年早籼稻播种时捕获。其中成熟的鱼为单条鱼的重量≥1kg。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1. 在稻田中套养泥鳅,利用泥鳅的潜穴、爬行、游泳、觅食和避敌等扰动行为来影响沉积物-水界面的颗粒态、溶解态物质的分布及转化,改变沉积物的垂直运移、混合和再悬浮,加速间隙水与上覆水的物质通量交换,这些对于早籼稻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吸收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减少了早籼稻种植中的翻耕成本;
2. 通过投喂泥鳅料和鱼料,并利用残饵和粪便作为早籼稻的天然有机肥料,减少化肥的施用,为有机稻米的生产,保障食品安全,减少N、P排放提供契机;
3. 稻田生态环境更适合泥鳅生长,而泥鳅市场价格也高于一般鱼类,因此,稻田套养泥鳅更符合生物间的共生关系且经济效益更高,操作可行性更高,既有利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又可以更好的提供稻田有机肥力。
采用本发明的套养轮作方法,平均亩(1亩=667m2)产早籼稻达500-600公斤,泥鳅达100-180公斤/亩,鱼苗达30-40公斤/亩,亩产值在10000元以上,远远高于传统水稻或者早籼稻与鱼混养的方法所得收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4月15日播种浙优12号早籼稻,并进行移栽,5月12日-5月14日插种;5月14日-6月10日放养泥鳅苗,并投放泥鳅料,其中,泥鳅苗的规格为80只/kg,放养密度为100kg/667m2;8月5日-8月10日,收割早籼稻;8月10日-8月20日放养鱼苗,鱼苗放养密度为2.5万只/667 m2,并投放鱼料;10月,捕获泥鳅和部分鱼苗,捕获成熟的鱼,即单条鱼的重量在2斤以上的称为成熟的鱼,余下体格较小、未成熟的鱼继续养殖至次年的4月上旬,在早籼稻播种前捕获。
泥鳅料和鱼料的投放时间相同,均为早上8:00和晚上17:00,其中泥鳅料中蛋白质含量为38%(质量比),泥鳅料的日投喂量占泥鳅总重量1.5 %;鱼料中蛋白质含量为42%,鱼料的日投喂量相对泥鳅料的日投放量增加3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绍兴文理学院,未经绍兴文理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444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