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货车后排座安全带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43711.4 | 申请日: | 2012-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3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郝明先;李仕林;曾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2/22 | 分类号: | B60R22/2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货车 后排 安全带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部件,具体涉及一种货车后排座安全带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安全带作为国家强制性法规要求,在汽车设计中对安全带在车身上的安装结构强度、安装空间等要求均比较高。
现有的货车后排座安全带安装结构如图6所示,包括两个后排座安全带锁扣总成1、后地板2、两个安装构件6以及安装构件加强横梁5,所述安装构件为简单的片状结构,其直接与后地板的底面焊接固定,两个后排座安全带锁扣总成分别装配在对应的安装构件上,截面为U型的安装构件加强横梁焊接在两个安装构件上,形成一长方形空腔起到加强结构强度的作用。但是现有的货车后排座安全带安装结构主要受到扭转作用力,未能充分利用该长方形空腔的抗弯截面系数。在后地板采用Q/BQB403—2003(冷连轧低碳钢板及钢带)系列材料时,现有安全带安装结构中的后地板塑性变形严重,经CAE论证分析,上述空腔截面存在拉溃风险,不能满足国家强制性法规GB14167-2006《汽车安全带固定点》的试验方法中的安全带固定点的强度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货车后排座安全带安装结构,以提高后排座安全带的固定安装强度,使其满足国家强制法规要求。
本发明所述的货车后排座安全带安装结构,包括两个后排座安全带锁扣总成和两个安装构件,所述后排座安全带锁扣总成包括设有螺杆的安装部,所述安装构件位于后地板的后部侧壁与后地板加强板之间所形成的腔室内,该后地板加强板与后地板焊接固定,所述安装构件包括构件本体和焊接螺母,构件本体为一整体钣金件,其包括底面和翻折成的三个侧面,所述侧面分别位于底面的左端、右端和上端,在底面的下端设有焊接贴合面,在侧面边缘均设有向外的焊接翻边,所述焊接螺母焊接固定在构件本体的底面上,安装构件通过所述焊接翻边和焊接贴合面焊接固定在后地板加强板上,构件本体的底面与后地板紧密贴合;所述两个后排座安全带锁扣总成通过其上的安装部的螺杆分别与对应的安装构件上的焊接螺母连接。
进一步,所述焊接螺母为T型焊接螺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安装构件装配在后地板与后地板加强板所形成的腔室内,利用该腔室作为后排座安全带的安装点,该安装构件与现有的片状安装构件相比,结构强度更高,且该安装构件对所述腔室起到了加强的作用。因此本发明所述的安装结构能够有效利用腔室截面的抗弯系数,从而提高了货车后排座安全带的安装强度,解决了采用冷连轧低碳钢板的后地板塑性变形的问题,使得该安装结构能够满足国家强制法规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爆炸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安装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构件本体的轴测图;
图6是现有货车后排座安全带安装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如图1至图5所示,货车后排座安全带安装结构,包括两个后排座安全带锁扣总成1和两个安装构件3,所述后排座安全带锁扣总成1包括设有螺杆的安装部,所述安装构件3位于后地板2的后部侧壁与后地板加强板4之间所形成的腔室内,该后地板加强板4与后地板2焊接固定,所述安装构件3包括构件本体和T型焊接螺母31,构件本体为一整体钣金件,其包括底面32和翻折成的三个侧面33,所述侧面33分别位于底面32的左端、右端和上端,在底面32的下端设有焊接贴合面34,在侧面边缘均设有向外的焊接翻边35,所述T型焊接螺母31焊接固定在构件本体的底面32上,安装构件3通过所述焊接翻边35和焊接贴合面34焊接固定在后地板加强板4上,构件本体的底面32与后地板2紧密贴合;所述两个后排座安全带锁扣总成1通过其上的安装部的螺杆分别与对应的安装构件3上的T型焊接螺母31连接。
上述安装结构在装配时,先将安装构件3通过焊接翻边35和焊接贴合面34焊接固定在后地板加强板4上,再将后地板加强板4与后地板2后部翻折成的侧壁焊接固定,安装构件3位于后地板2与后地板加强板4所形成的腔室内,安装构件3的底面32紧压在后地板的侧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437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环形工件表面防护漆辅助喷涂装置
- 下一篇:用于机动车辆的吸收机械能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