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致变色材料及电致变色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42576.1 | 申请日: | 2012-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52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曹贞虎;仝泽彬;胡珊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仝泽彬;胡珊珊 |
主分类号: | C09K9/02 | 分类号: | C09K9/02;G02F1/153;G02F1/1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204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色 材料 器件 | ||
1.一种电致变色材料,其特征在于:该电致变色材料包括阴极电致变色材料、阳极电致变色材料、电解液及丙烯酸离子盐聚电解质组成的混合物,所述阴极电致变色材料为1,1-二庚基4,4-联吡啶氟硼酸盐,所述阳极电致变色材料为10-甲基吩噻嗪,所述电解液为碳酸乙烯酯、γ-丁内酯、碳酸丙烯酯、乙腈、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亚砜,所述丙烯酸离子盐聚电解质的结构通式为:
其中R1为1~3个碳原子的烷基链或H;
R2为1~18个碳原子的链烷基或H;
R3为1~3个碳原子的烷基链或H;
R4,R4’,R4”,R4”’为氢、碳原子数为1~8的直链或支链烷烃、碳原子数为1~4的端基为羟基的官能团;
R5为1~3个碳原子的烷基链或H;
R6为苯环或
R7为1~18个碳原子的烷基链。
X为氮原子或磷原子。
n、m、r均指聚合度分别为5~1000的不为零的自然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酸类离子盐聚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合成离子盐的丙烯酸单体的步骤;合成的离子盐的丙烯酸单体与丙烯酸类单体及烯烃类单体共聚制备成离子聚合物电解质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成离子盐的丙烯酸单体的具体步骤为:
取0.001~0.05mol的季铵盐或季鏻盐溶于10~100ml无水乙醇或甲醇中,加入0.001~0.05mol的丙烯酸类单体化合物,然后加入0.001~0.05mol的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固体颗粒,在室温下至反应完成,将所得的滤液在30~50℃下减压蒸馏除去无水乙醇溶剂,再置于-10~0℃中冷却结晶1~10小时,将冷却之后的混合物经减压过滤得丙烯酸类离子盐单体,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成的离子盐的丙烯酸单体与丙烯酸类单体及烯烃类单体共聚制备成离子聚合物电解质的具体步骤为:
将丙烯酸酯单体、丙烯酸离子盐单体及烯烃类单体按照摩尔比为:丙烯酸酯单体比丙烯酸离子盐单体比烯烃类单体=1∶0.001~0.5∶0.1~2组成混合物溶于甲苯或碳酸丙烯酯或碳酸乙烯酯或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亚砜的溶剂中,再加入0.001~0.005mol的偶氮二异丁腈或过氧化二苯甲酰作为自由基聚合的引发剂,在温度55~95℃中搅拌反应至完成,再将所得的混合物加到石油醚中,使丙烯酸类离子盐型聚电解质析出,即得所需的丙烯酸离子盐聚电解质,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5.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镀制有透明导电层(2)的透明玻璃(1)、镀制有导电层(4)的反射玻璃(5),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玻璃(1)的透明导电层(2)与反射玻璃(5)的导电层(4)相对设置,在所述透明玻璃(1)和反射玻璃(5)的四周通过胶黏剂(7)粘合形成腔体(8),在所述腔体里面填充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材料(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2)为氧化锡、氧化锡铟、掺氟的氧化锡、氧化锌或掺氟氧化锌,所述透明导电层(2)的电阻小于20欧姆,在可见光550nm处透光率为80%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4)为银、铝、铂、铱、铑、钌或铜或是其两种以上的合金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仝泽彬;胡珊珊,未经仝泽彬;胡珊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4257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磨镁合金
- 下一篇:一种铜精矿连续生产阳极铜的三连炉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