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透气防水透湿湿法涂层面料及其加工方法和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210542107.X | 申请日: | 2012-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65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N3/14 | 分类号: | D06N3/14;B32B27/40;B32B27/12;B32B3/24;D06M15/5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009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透气 防水 湿湿 涂层 面料 及其 加工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湿法涂层得到的可透气性面料及其加工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涂层、复合面料可同时兼备拒水、透湿、防风、保暖等功能,通常被运用于户外运动的冲锋衣裤、防寒服等方面,近年来也逐渐被应用到城市运动休闲服装中,但往往会给人带来闷热感。
在不丧失上述功能性的前提下,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即需要增加此类面料的湿热蒸汽交换能力。目前市场上能达到这样要求的面料,是由高分子防水透气PTFE微孔膜与基布复合而成的。但是PTFE膜加工成的产品加工工艺复杂,成本较高,耐洗牢度较差。
对此有人提出采用聚氨酯树脂涂层来代替,如CN101929081A中公开了一种通过干法涂层得到的高耐水压高透湿性涂层面料,通过在经过防泼水处理的基布上进行轧光处理,然后再涂布微孔层,最后再在微孔层上形成防护层。通过此方法得到的面料根据ISO8811-1981标准,初期静水压≥7000mmH2O;根据GB/T12704-1991方法A,初期透湿量≥5000g/m2.d,该发明虽然改善了耐水压、透湿性及洗涤耐久性,但由于耐水压特别高,透气性问题依然存在,而且这样的加工工艺还是比较复杂。
又如CN1O2173154A中公开了一种防风透气涂层面料,先涂布面层聚氨酯树脂工作浆形成微孔结构,再涂布接着层工作浆,烘干后通过转移载体制得半成品,最后在微孔膜的一侧再与另外一种布料复合形成最终产品。该发明虽然改善了防风、透气性,但透湿性、耐水压还存在问题。
为了追求上述功能,大家不懈努力的运用干法涂层不惜进行复杂工艺的改善,但是干法涂层手感较硬,成品容易有响声的缺陷无法弥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且兼顾透湿、防水、可透气功能于一体,通过湿法涂层加工得到的面料及其加工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的透气防水透湿面料,该面料至少包括基布以及聚氨酯树脂膜。满足下述(1)~(2)的条件:
(1)该面料的聚氨酯膜为由两次湿法涂层所形成,具有微多孔构造,下部存在的微孔最大直径为1~5um、上部存在的微孔最大直径>5um。
(2)根据JIS L 1092 B法,该面料的耐水压为500~8000mmH2O;根据 JIS L1096标准,其透气性为0.05~1.0cm3/cm2/s;根据JIS L 1099 A法,其透湿度为10000g/m2.24h以上。
聚氨酯树脂的湿法涂层可形成微孔构造,赋予产品柔软的手感和较好的透气透湿功能。本发明产品的透气透湿性和耐水压主要由微孔的大小及分布决定。树脂膜下部存在的微孔较小且排列较密、而上部存在有相对较大的微孔,这些微孔有部分是贯通的,连通性较好。上述湿法涂层形成的膜通过1500高倍率的电子显微镜拍摄,任意5个点在30um×50um范围内都可以数出15个以上的微孔。由此得出厚度方向平行的任意点截面上,每1cm2存在100万个以上的微孔,微孔的直径为1~30um。
通常大家认识的透气透湿面料是指的水气的透过能力,通常的透气透湿性的测试是有一个吸湿体对水气的吸收程度的测试。本发明所讲的可透气性指的是在一定压力下空气的直接透过能力,其测试的方法是空气的透过能力。本发明即拥有通常讲的透气透湿性能,还因微弱的空气可以通过,而提高了人体热气与衣服外部的热交换能力。由于空气的透过量比较少所以仍然具有防风的能力。
本发明的透气防水透湿面料中的聚氨酯树脂膜的厚度为15~35um。
本发明的透气防水透湿面料的加工方法如下:包括如下的步骤:
(1)首先将透气性为3~20cm3/cm2/s的基布进行防水树脂加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4210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