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硫尾气的处理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535144.8 | 申请日: | 2012-1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77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 发明(设计)人: | 徐魁;穆劲;魏发展;杨龙;廖吉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79 | 分类号: | B01D53/79;B01D53/50;B01D53/9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谷庆红 |
| 地址: | 550002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尾气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硫尾气的处理方法,属于化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硫酸生产大多采用两转两吸工艺。此工艺的尾气中二氧化硫含量高,正常值在700—960mg/m3,对环境污染严重。我国对硫酸尾气的二氧化硫排放标准曾经按照《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执行,但是,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对节能减排的要求增加,凡是有含硫尾气排放装置的企业必须对尾气中的二氧化硫作进一步的削减。为此,国家环保部和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颁布了《硫酸工业污染排放标准》GB26132-2010,并于2011年3月1日开始实行,该标准将硫酸尾气中的二氧化硫标准排放量降低至400mg/m3。
随着新标准的执行,很多企业的尾气排放明显超标。为了达到排放标准,研究出一种可以高效处理含硫尾气的方法迫在眉睫。从总体上来看,当前对硫酸尾气的处理分为干法脱硫技术和湿法脱硫技术两大类。其中,干法脱硫技术的缺点是脱硫率低,只有70%左右,因此,两大类处理方法中被广泛应用的是湿法脱硫技术。在湿法脱硫技术中采用得最多的氨洗处理工艺,是根据氨水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铵,再向亚硫酸铵进一步通入空气氧化生成硫酸铵溶液,硫酸铵溶液经浓度结晶作为产品销售。然而,湿法脱硫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即处理成本高、副产物回收处理困难且经济价值不大,比如,石灰石/石膏法处理的副产物石膏难以进一步加工,占地面积大;部分产物对环境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氨洗处理技术在洗涤过程中会有一定量的氨氮混合物进入大气造成大气污染;石灰石/石膏法产生的大量污水难以消化,如不对污水处理将会引起水源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硫尾气的处理方法,解决目前处理含硫尾气的脱硫技术效率不高、处理成本高、副产物回收处理困难且经济价值不大、易造成污染等问题。
一种含硫尾气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粉碎碘单质至200目以上,并用水配制成混合液;
(2)将配制好的碘混合液放入循环洗涤槽内;
(3)向洗涤系统通入含硫尾气,反应得到混合溶液;
(4)将双氧水通入混合溶液中使之变为碘单质、碘化氢和硫酸的混合液且当硫酸达到一定浓度后将混合液放入碘再生槽内;
(5)向碘再生槽加入双氧水生成碘单质和硫酸;
(6)过滤分离碘单质和硫酸并循环使用。
所述步骤(1)是指启动搅拌桨,将粉碎后的碘单质缓慢加入碘配制槽内,配制成含碘质量浓度为5%-25%的水溶液,使碘和水在搅拌作用下充分混合。
所述步骤(3)是指向循环洗涤槽内通入含硫尾气,使含硫尾气中的二氧化硫与碘单质在水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硫酸和氢碘酸的混合溶液。
所述步骤(3)中的含硫尾气在通入洗涤系统前,先在换热器内与水换热,使含硫尾气温度降至45℃以下。
所述步骤(4)是指当硫酸质量浓度达到35%时,将硫酸和氢碘酸的混合溶液送入碘再生槽内,同时向步骤(3)所述循环洗涤槽内补充水和碘单质。
所述步骤(5)中加入的双氧水重量为碘再生槽中混合溶液中碘化氢重量的7%-7.5%。
所述步骤(4)中所述硫酸质量浓度不高于35%。
所述步骤(6)是指将还原后的碘和硫酸的混合物过滤分离,将滤液稀硫酸用以调节硫酸吸收系统中的硫酸浓度,或者送至磷酸萃取系统生产磷酸,将得到的碘单质回收并循环使用。
本发明是根据碘和二氧化硫气体在水存在的体系中能快速反应生成氢碘酸和硫酸的原理,将碘磨细加入水中,在泵的作用下打入洗涤塔内和二氧化硫气体逆流接触,迅速生成氢碘酸和稀硫酸,同时向洗涤系统中加入双氧水使碘从混合溶液中氧化出来实现循环洗涤。当稀硫酸达到一定浓度时再将含碘、稀硫酸及少量氢碘酸的混合液送至碘再生槽内,加入计量的氧化剂双氧水,使碘从混合溶液内完全被氧化出来。最后,将碘和稀硫酸的混合物过滤分离,滤液稀硫酸和碘单质分别回收以循环使用。本发明的化学原理方程式为:
I2+SO2+2H2O=H2SO4+2HI
2HI+H2O2=I2+2H2O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351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