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分子橡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34647.3 | 申请日: | 2012-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36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俞明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长市兴泰精细化工厂 |
主分类号: | C08L53/02 | 分类号: | C08L53/02;C08L45/00;C08L57/02;C08L9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93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分子 橡胶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分子材料,更具体的说,本发明主要涉及一种高分子橡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机动车轮胎抗扎防漏一直是阻碍机动车行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之一,目前市面上应用得较为广泛的机动车轮胎均为无内胆轮胎,此种轮胎在被硬物刺破后便会漏气致使车辆无法行驶,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市场上已有多种补漏胶水,其原理为当其注入轮胎内后,随着轮胎的转动均匀分布在轮胎的内表面,当轮胎被刺破漏气时,胶水与空气接触而固化,达到补漏的目的,但胶水的结晶较硬会影响轮胎的弹性及其使用寿命。因此在九十年代后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方法,即在轮胎的内层涂覆人工合成橡胶等粘胶状物质,用以解决轮胎微漏气和硬物刺破漏气的问题,但此种材料价格较高,而且在车胎恶劣工作环境下,纯橡胶类胶状弹性防漏层的柔软性、抗老化性能等指标也难以长期使用,而随着石油化工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高分子树脂类粘合剂、合成橡胶和橡塑复合材料不断涌现,例如公开号为CN1935894A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的一种高分子自补密封材料,其虽然生产成本较低,且弹性、抗拉性能较纯橡胶类胶状材料均有所改善,但其在实际应用中,其耐低温及耐老化性能仍然不足,从而限制了产品的使用区域,并且附着力不强,胶层易脱落,起不到有效地防漏作用,因此有必要在其基础之上做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解决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高分子橡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期望解决现有技术中同类橡胶材料耐低温及耐老化性能的不足,以及附着力不强导致胶层易脱落等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高分子橡胶材料,所述的高分子橡胶材料由5至15份复合氢化合成橡胶、25至40份复合增粘剂、15至30份塑化剂、0.5至2份抗氧剂与0.5至2份交联剂组成,且前述组份比均为重量比。
作为优选,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复合氢化合成橡胶为SEBS合成橡胶与SEPS合成橡胶的混合物。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复合增粘剂为萜烯树脂、石油树脂、氢化石油树脂以及氢化松香甘油酯当中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塑化剂为橡胶油、环烷基油以及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当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抗氧剂为抗氧剂264或抗氧剂1010。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交联剂为含硅交联剂。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述高分子橡胶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的方法包含的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在120至200摄氏度的温度下,将额定数量的复合氢化合成橡胶、复合增粘剂、塑化剂、抗氧剂与交联剂原料混合;
步骤B、将混合后的原料进行挤出即制得上述的高分子橡胶材料。
作为优选,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步骤A中加速原料混合的方式为搅拌。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步骤A与步骤B通过塑料挤压机一次性完成,且塑料挤压机在运行的过程中,步骤A与步骤B连续循环进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之一是:通过将不同橡胶复合使用,有效提高了橡胶材料耐低温及耐老化的性能,并且通过采用含硅交联剂中硅原子的引入,还有效提高了橡胶材料的附着力。而其制备方法通过塑料挤压机连续进行,提高了橡胶材料的生产效率,还有利于控制批量生产时产品的整体质量,成品高分子橡胶材料的理论技术指标为平均软化点115摄氏度,低温脆性温度零下5摄氏度,抗张强度3兆帕。且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高分子橡胶材料含量简单,且成本较低,其制备方法效率较高,适于工业化生产,易于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再结合多个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本发明的此种实施例是一种高分子橡胶材料,该高分子橡胶材料由100克复合氢化合成橡胶,300克复合增粘剂,200克橡胶油,20克抗氧剂与20克交联剂组成;其中100克复合氢化合成橡胶中包括80克SEBS合成橡胶与20克SEPS合成橡胶,300克复合增粘剂中包括200克氢化石油树脂与100克氢化松香甘油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长市兴泰精细化工厂,未经天长市兴泰精细化工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3464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拉力试验机中的夹具
- 下一篇:丙烯酰吗啉裂解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