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织物组织的防伪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533210.8 | 申请日: | 2012-1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827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 发明(设计)人: | 潘如如;刘基宏;高卫东;王鸿博;朱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9C5/00 | 分类号: | G09C5/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4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织物组织 防伪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织物组织的加密方法,包括具体的编码、加密和解密方法,其属于新型新型加密和解密领域,具体涉及到利用织物组织进行编码的方法、加密和解密方案等。
背景技术
织物是由经纱和纬纱两组纱线进行交织而成的,织物的种类几乎有无数种,但对于经纱和纬纱的交织点却只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经纱浮于纬纱之上,称为经浮点(经组织点),另一种是纬纱浮于经纱之上,称为纬浮点(纬组织点),在进行织物组织表示时,常用“1”表示经浮点,“0”表示纬浮点,对应的织物组织用一个二维矩阵进行表示。
在密码学上,相关的密码编码常用二进制进行表达,即采用“1”和“0”两个最原始码,然后通过多位组合形成相关的密码。
本上面叙述可以看出,织物组织与密码学中的编码方法表达非常相似,基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加密方法。首先基于织物的组织结构提出了一种编码方法,并给出了编码实例;在完成织物组织的编码后,织物形成织物;在解密时,首先识别出织物组织,再根据相关的解密方法,得到原始的加密信息。基于本发明提出的加密和解密方法可以利用常见的织物面料进行加密和解密,实现信息的安全保护,也可作为相关产品的防伪工具。本发明提出的加密和解密方法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织物组织的加密方法,用于实现相关信息的安全保护和产品防伪。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1)根据织物组织的构成,给出了一种二进制编码方法;
(2)以织物组织的编码方法为基础,给出了一种相关字符的加密方法;
(3)在解码时,先识别出织物组织结构,再根据解码标准得到原始信息。
附图说明
图1基于织物组织的加密和解密流程
图2织物组织编码实例
图3一种字母和数字的加密实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织物组织中存在两种浮点,一种为经浮点,一种为纬浮点,在本发明提出的加密方法中一般用“1”表示经浮点,“0”表示纬浮点,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相反的方式进行。图2即为一种织物组织的编码实例。
织物组织的大小由经纱重复数和纬纱重复数决定,同样一种织物组织大小能够表示的字符也是由这两个因素决定,一般来说,如果织物组织中含有N个组织点,那么这个织物组织大小可以表示2N个编码。
在密码学中,原始信息一种由字母和数字组成(中文可以用拼音表达),为此本文给出了一种最简单的编码作为实施实例。当然实际的字符编码方式可根据需要决定,在编码形成后,可生产对应的密码手册,在解码时根据密码手册进行原始信息还原。
本发明给出的示例编码以ASCII代码表为基础,在ASCII代码表中每个字母和数字都是由8个二进制数字表示,比如大写字母“A”用“01000001”表示,小写字母“a”用“01100001”,数字“0”用“01100000”表示。那么在利用织物组织进行编码时,只需要用包含8个组织点的织物组织进行编码就可以了,本例中用一个3×3大小的组织组织进行编码,具体的编码表如图3所示。
本例中编码组织点,黑色的■表示经组织点,对应编码中的“1”,白色的□表示组织点,对应编码中的“0”。在编码时,织物组织结构的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在实际编码时,具体编码方式可根据需要进行改变。同样本例采用的是3×3组织大小进行编码的,也可以采用其他组织大小进行编码。在设计好编码方式后,都应该有一个图3所示的编码表。
在将原始信息按照织物组织编码后,利用机器按照织物组织进行织物织造,即可实现信息的织物结构表达。
在解码时,首先分析织物的组织结构,在得到织物组织结构后,按照图3所示的编码表进行织物结构的划分,从而进一步得到每个编码对应的原始字符,最终组合得到解码信息。
在实际编码时,还可以进一步利用织物组织加入加密位,比如本例中有9个组织点,但实际上只使用了7个组织点,前面两个组织点可以用于加密位使用,比如存储织物组织的读取顺序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332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