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鼓式制动器制动间隙的自动补偿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33202.3 | 申请日: | 2012-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66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伍文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中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65/52 | 分类号: | F16D65/5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海心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5 | 代理人: | 马丽丽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制动器 制动 间隙 自动 补偿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汽车鼓式制动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鼓式制动器制动间隙的自动补偿机构。
背景技术
现阶段用于车辆上的液压制动器,常见的有浮动式制动卡钳和领从蹄式鼓式制动器,制动卡钳的间隙补偿机构是通过活塞密封圈的变形回缩实现的,在所有的鼓式制动器自调机构中,通常都有一根或一根以上固定和驱动自调机构运转的弹簧,他们通常是外置并挂靠在制动蹄、驻车拉臂和自调机构零件上,在制动时,自调机构会随制动蹄的张开运动而产生相对位置变化,此时自调弹簧会驱动拨板往间隙补充方向做运动,从而达到自调的目的。而外部挂扣的弹簧,由于空间布置问题通常被做成弯来折去的奇怪形状,加工成本高,而且由于弹簧的受力方向与自调机构的驱动力方向通常不一致,导致弹簧力利用率低,弹簧设计要加大,弹簧质量比本结构中大很多,材料费用也高。而且外置弹簧通常是拉簧,需要挂钩挂靠孔,所以与其配对的零件如制动蹄辐板、自调机构撑杆等上面都要打孔,不但工序多,而且常因位置有限导致加工困难,因此有必要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鼓式制动器制动间隙的自动补偿机构,在传统的自调机构基础上,通过对机构的受力分析,选择在自调机构芯部内置一个小的压缩弹簧来驱动机构运转实现自调,具有结构更紧凑、质量更小、加工安装更简单等优点。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用于鼓式制动器制动间隙的自动补偿机构,包括调整螺杆和撑杆,所述调整螺杆一端制有外螺纹且其与调整棘轮旋合并伸入撑杆的内腔中,所述调整棘轮与撑杆间设有调整垫片,所述撑杆的内腔中设有调整弹簧,所述调整弹簧一端与内腔的腔底接触,调整弹簧另一端与调整螺杆端面接触,调整弹片一端与撑杆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调整弹片另一端设有棘轮顶片且棘轮顶片与调整棘轮相接触并可拨动调整棘轮旋转角度,所述调整垫片整体呈L型,其一端空套在调整螺杆上,其另一端与调整弹片接触并保持预紧力。
进一步地,所述调整垫片上制有椭圆孔并套在调整螺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调整弹片通过铆钉固定在撑杆底部并保持预紧力,所述铆钉穿过撑杆内腔且调整弹簧一端抵紧在铆钉上。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
1、从结构紧凑上对比,本发明的调整弹簧设在撑杆内腔,不占用任何外部空间,不用考虑与周边零件如轮毂等的干涉问题;
2、从零件重量和成本上对比,本发明中调整弹簧为简单压缩弹簧,其受力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弹簧力被充分利用,因此可以做的更小质量更轻,而对比外部挂扣的弹簧,由于空间布置问题通常被做成弯来折去的奇怪形状,加工成本高,而且由于弹簧的受力方向与自调机构的驱动力方向通常不一致,导致弹簧力利用率低,弹簧设计要加大,弹簧质量比本结构中大很多,材料费用也高;
3、从加工和安装工艺上对比,外置弹簧通常是拉簧,需要挂钩挂靠孔,所以与其配对的零件如制动蹄辐板、自调机构撑杆等上面都要打孔,不但工序多,而且常因位置有限导致加工困难,另外,挂钩弹簧安装对比压缩弹簧直接放入工艺步骤更多,所以在工艺上本发明也有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未制动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左视图;
图3为本发明制动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4描述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
用于鼓式制动器制动间隙的自动补偿机构,包括调整螺杆1和撑杆4,所述调整螺杆1一端制有外螺纹且其与调整棘轮7旋合并伸入撑杆4的内腔9中,所述调整棘轮7与撑杆4间设有调整垫片2,所述撑杆4的内腔9中设有调整弹簧5,所述调整弹簧5一端与内腔9的腔底接触,调整弹簧5另一端与调整螺杆1端面接触,调整弹片3一端与撑杆4底部固定连接,具体说,所述调整弹片3通过铆钉6固定在撑杆4底部并保持预紧力,所述铆钉6穿过撑杆4内腔且调整弹簧5一端抵紧在铆钉6上。所述调整弹片3另一端设有棘轮顶片8且棘轮顶片8与调整棘轮7相接触并可拨动调整棘轮7旋转角度,所述调整垫片2整体呈L型,其一端空套在调整螺杆1上,其另一端与调整弹片3接触并保持预紧力。具体说,所述调整垫片2上制有椭圆孔并套在调整螺杆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中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中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332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