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锅炉废渣基复合脱磷材料及其应用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532337.8 | 申请日: | 2012-1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764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 发明(设计)人: | 徐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C02F1/54;C02F1/5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316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锅炉 废渣 复合 材料 及其 应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锅炉废渣基复合脱磷材料及其应用方法,特别涉及处理磷含量在50mg/L~150mg/L的含磷废水,属于水污染防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磷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同时,磷也是生命体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是一种难以再生、日益枯竭的资源。
目前污水中磷的去除方法主要有生物法和化学法。生物法除磷工艺复杂,且出水稳定性较差;化学法除磷虽然处理效果好,但应用的除磷(药剂)材料多为石灰、铝盐、铁盐、亚铁盐及镁盐等工业产品,由于除磷药剂费用较高、污泥量较大,造成了该法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瓶颈。已有的研究表明,开发出对磷吸附能力强、具有一定强度和化学稳定性、水流阻力小、密度小、孔隙率大、经济效益好的高效除磷材料,并应用到各种污(废)水的化学除磷工艺中,将污水中的磷富集并分离出来,是保证污水除磷效果、实现磷资源再循环利用的重要手段。
钢渣、煤渣、粉煤灰等废渣是冶金、电力等行业排放的固体废弃物。这些废弃物的大量堆置不仅浪费土地资源,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目前我国钢渣的年排放量达1600万吨以上,粉煤灰的年排放量约为1100万吨,但其循环利用率仅为10%左右。这些废渣主要被用作筑路材料、回填材料、制砖材料等低附加值的利用模式。目前,利用工业废料,加入适宜、适量发泡剂并辅以粘结剂等添加剂,复配出适合污水处理工艺使用的高效除磷材料,并以此实现磷资源的再循环利用国内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锅炉废渣基复合脱磷材料及其应用方法,通过该高效脱磷材料的使用,可以使污水排放出来的磷浓度低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A)标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脱磷材料的制备步骤为:
(1)分别取质量比为60%~80%的粉煤灰、20%~30%的炉底渣、5%~15%的粘连剂粉碎成料;
(2)生料成型后放入炉腔,缓慢升温至110℃,保温40分钟,让生料中的物理水分蒸发;
(3)再升温至900℃时,保温35分钟,矿物脱去结晶水;
(4)采用加入1%~5%的有机酸,浸泡10~30分钟,再继续升温至1270℃~1800℃,保温35~45分钟,停止加热,得到烧结体,自然冷却至常温;
(5)再将其烧结体经粉碎、过筛得到80~100目的颗粒物质。
所述的粘连剂是水泥灰、生石膏、水玻璃、熟石灰中的一种或两种。
所述的有机酸是琥珀酸、β-酮戊二酸、草酰乙酸、环丙乙酸、2-氨基-6-甲基苯甲酸、4-乙氧基苯乙酸、乙烯基磺酸中的一种或两种。
本发明的应用方法为:将得到80~100目的颗粒物质按质量比为2‰~6‰加入到磷浓度为50mg/L~150mg/L的废水中,搅拌反应20~35min后,静置沉淀,固液分离,上清液排放,经一次处理后水中残留磷离子浓度小于0.08mg/L,低于国家规定的一级排放标准,去除率高达99%以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脱磷材料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还使污水排放之磷浓度低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A)标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通过对该发明的开发、生产以及应用,可实现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并追加了废物利用的附加值,降低了磷资源的回收成本;该方法操作简单、处理性能稳定高效、运行费用低廉,脱磷效率高。
具体实施方式
实例1:取质量比为60%的粉煤灰、30%的炉底渣、10%的水泥灰粉碎成料;在生料成型后放入炉腔,缓慢升温至110℃,保温40分钟,让生料中的物理水分蒸发;再升温至900℃时,保温35分钟,矿物脱去结晶水;采用加入1%的琥珀酸,浸泡10分钟,再继续升温至1270℃,保温35分钟,停止加热,得到烧结体,自然冷却至常温;再将其烧结体经粉碎、过筛得到80目的颗粒物质;将得到的80目的颗粒物质按质量比为2‰加入到磷浓度为50mg/L的废水中,搅拌反应20min后,静置沉淀,固液分离,上清液排放,经一次处理后水中残留磷离子浓度为0.08mg/L,低于国家规定的一级排放标准,去除率高达99.8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323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性钾霞石生物柴油固体碱催化剂及其生产工艺
- 下一篇:逃生冲击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