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液体冷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31497.0 | 申请日: | 2012-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695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赵卫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50 | 分类号: | H01M10/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 动力电池 液体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针对锂离子动力电池设计的一种液体冷却装置,具体涉及到了一个动力电池模块的液体冷却结构设计。
背景技术
随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身安全等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电动汽车作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关系到整车整体性能的发挥,由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前动力电池正朝着高功率和快速充电的方向发展,各方面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此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由于温度过高导致的电池热失控、自燃甚至爆炸等威胁到使用者人身财产的重大安全隐患。因此,电池组冷却系统的研究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
动力电池的冷却方式多种多样,但主要的冷却方式有空气冷却式和液体冷却式。其中空气冷却方式以其结构简单,质量较轻,价格低廉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各种形式的冷却结构层出不穷,但是随着人们对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功率、能量等各项指标要求的不断提升,单体电池数量加倍,电池包体积增大,动力电池功率不断增强,传统的空气冷却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电池散热系统的需求。而液体冷却方式可以很好的解决高功率下电池温度过高,电池包内温度分布不均匀等问题,实现电池包最佳性能的发挥。然而当前针对液体冷却方式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很难应用于工程实践,因此,当前迫切需要设计出一种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液体冷却装置,供生产实践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一种可以满足实践需要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液体冷却装置,解决当前动力电池普遍存在的电池工作温度过高,电池包内温度分布不均匀等问题,避免热失控、自燃、爆炸等安全隐患的发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液体冷却装置包括上盖、下盖、汇流片以及单体电池等四个组成部分。其中上盖由冷却液出口、上冷却液流道、上连接通道等三部分组成;下盖由冷却液入口、下冷却液流道、下连接通道等三部分组成。上盖和下盖组装在一起形成36个圆柱形空腔和25个冷却液流道,单体电池安装在空腔内,冷却液从入口进入,通过上下冷却液流道以及蛇形分布的连接通道从出口流出,电池单体通过汇流片实现并行连接。
上述单体电池为锂离子动力电池。
上述冷却液流道的连接通道设置在电池模块外侧,冷却液流经时,可以通过其壁面与周围环境换热,进一步增强换热效果。
上述锂离子动力电池液体冷却装置的上盖和下盖通过过盈配合连接在一起,结构紧凑。
上述过盈配合是由下冷却液流道插入上冷却液流道,与冷却液流动方向相同,同时两流道接触部分涂有绝缘密封胶,进一步防止冷却液泄露。
上述冷却液流道的设计形状可以在有限的体积内最大限度的提高冷却液的质量流量,以及冷却液和周围壁面的换热面积,有效的提高了电池单体的散热效果;冷却液流道间隔分布,基本上可以实现各个单体电池等效冷却。
本发明与现有的结构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冷却液流道结构新颖,在有限的体积内最大限度的增加了冷却液质量流量,增大了冷却液和冷却液流道的换热面积,降低了流动阻力,减小了推动液体所需要的能量消耗。
2、上述液体冷却结构的上盖和下盖通过过盈配合连接到一起,为了进一步防止冷却液泄露,上下冷却液流道接触部分通过绝缘密封胶连接,且上下两侧连接时,插入方向是从下向上,插入方向与冷却液流动方向相同。
3、冷却液流道在电池模块内部间隔分布,冷却液流动形式呈蛇形流动形式,保证了电池模块内部全方位、均衡散热,克服了以往模块内部温度过高以及分布不均的缺陷。
4、此发明设计巧妙、性能优良、制作方便而且散热效果明显,可以保证动力电池安全有效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液体冷却结构装配爆炸图。
图2为本发明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液体冷却结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液体冷却结构俯视图和仰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液体冷却结构上盖和下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液体冷却结构的冷却液流道及连接通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液体冷却结构的入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的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314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密封型快速接头
- 下一篇:液压管线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