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羊毛真丝混纺织物的染色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30736.0 | 申请日: | 2012-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038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蔡玉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江麦道纺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P3/82 | 分类号: | D06P3/82;D06P1/39;D06P1/00;D06P5/10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刘述生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羊毛 真丝 混纺 织物 染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面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羊毛真丝混纺织物的染色方法。
背景技术
毛纺面料和毛针织品是以动物毛作为主体组成部分,得到的混纺织物具有丰厚、保暖的功能,但近年来人们不再局限于毛纺面料和毛针织品上,会与其他纤维进行混纺,增加了混纺织物的花色品种,使织物变得更加轻薄。真丝织品容易皱且易拉丝,同时又由于单独的真丝产品价格昂贵,因此通常可以将真丝与羊绒、羊毛一起混纺,得到高档化且性能优异的纺织品。
蚕丝纤维和羊毛纤维的化学和物理结构不同,对弱酸性染料染色性能有很大的差别。羊毛纤维初染速率较慢,但平衡上染率高,蚕丝纤维上染速率快,但平衡上染率较羊毛低,因此在对羊毛蚕丝混纺织物进行混染时容易使其深浅不一致,不能达到很好的美观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羊毛真丝混纺织物的染色方法,该方法染色同色性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羊毛真丝混纺织物的染色方法,包括步骤为:
(1)将羊毛真丝混纺织物、明矾和茜素放入水浴锅中并染色,其中水浴锅的温度设定为20-40℃,再往水浴锅中加入硫酸钠和碳酸氢钠并继续染色;
(2)将染色的羊毛真丝混纺织物取出并放入另一水浴锅中,水浴锅的温度设定为90-95℃,加入酸性红和元明粉并染色,冷却再加入碳酸钠固色,取出得到红色的羊毛真丝混纺织物。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1)中所述水浴锅的温度设定为35℃。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2)中所述水浴锅的温度设定为95℃。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1)中冷却温度为4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羊毛真丝混纺织物的染色方法,采用同色染色技术对羊毛真丝混纺织物进行染色,混纺织物同色性好,对混纺织物几乎没有破坏性,染料对混纺织物附着牢固,在日光下暴晒仍不会变色,制备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料少,对水质和环境的污染大大减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实施例一:
(1)将羊毛真丝混纺织物、明矾和茜素放入水浴锅中并染色,其中水浴锅的温度设定为35℃,再往水浴锅中加入硫酸钠和碳酸氢钠并继续染色;
(2)将染色的羊毛真丝混纺织物取出并放入另一水浴锅中,水浴锅的温度设定为90℃,加入酸性红和元明粉并染色,在40℃下冷却再加入碳酸钠固色,取出得到红色的羊毛真丝混纺织物。
实施例二:
(1)将羊毛真丝混纺织物、明矾和茜素放入水浴锅中并染色,其中水浴锅的温度设定为40℃,再往水浴锅中加入硫酸钠和碳酸氢钠并继续染色;
(2)将染色的羊毛真丝混纺织物取出并放入另一水浴锅中,水浴锅的温度设定为95℃,加入酸性红和元明粉并染色,在40℃下冷却再加入碳酸钠固色,取出得到红色的羊毛真丝混纺织物。
实施例三:
(1)将羊毛真丝混纺织物、明矾和茜素放入水浴锅中并染色,其中水浴锅的温度设定为20℃,再往水浴锅中加入硫酸钠和碳酸氢钠并继续染色;
(2)将染色的羊毛真丝混纺织物取出并放入另一水浴锅中,水浴锅的温度设定为95℃,加入酸性红和元明粉并染色,在40℃下冷却再加入碳酸钠固色,取出得到红色的羊毛真丝混纺织物。
本发明揭示的羊毛真丝混纺织物的染色方法,采用同色染色技术对羊毛真丝混纺织物进行染色,混纺织物同色性好,对混纺织物几乎没有破坏性,染料对混纺织物附着牢固,在日光下暴晒仍不会变色,制备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料少,对水质和环境的污染大大减少。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江麦道纺织有限公司,未经吴江麦道纺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307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