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湿法冶金反应器的给料搅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28831.7 | 申请日: | 2012-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654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王成彦;郜伟;尹飞;陈永强;杨永强;张永禄;崔成旺;揭晓武;邢鹏;李强;居中军;阮书峰;袁文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C22B3/02 | 分类号: | C22B3/02;B01F7/18 |
代理公司: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利中心 11028 | 代理人: | 李迎春;李子健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台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湿法 冶金 反应器 搅拌 装置 | ||
技术领域
一种湿法冶金反应器的给料搅拌装置,涉及一种用于湿法冶炼,尤指一种湿法冶金中浸出、中和、沉淀和结晶的反应器的给料搅拌装置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在湿法冶金的浸出、中和、沉淀和结晶等反应过程中,都涉及到气-液-固、气-液、液-液的反应,目前基本上在搅拌槽或反应釜中进行,主要靠不同形式的搅拌增强混合效果,但在反应过程中需通入气体和/或液体时采用管式加入,不能均匀加入反应体系中,且利用率低,浓度梯度明显,加入量不能精确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使气体和/或液体能均匀加入反应体系中,提高利用率,便于控制加入量,减少损失的湿法冶金反应器的给料搅拌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湿法冶金反应器的给料搅拌装置,其结构包括搅拌轴和安装在搅拌轴上的搅拌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搅拌轴为一空心旋转轴,旋转轴的上端开有进料口,在旋转轴上设有搅装桨的位置开有出料孔;
所述的搅拌浆上设有与搅拌轴出料孔相通的进料通孔,在搅拌浆桨叶上设有出料孔。
本发明的一种湿法冶金反应器的给料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搅拌浆叶片上设有出料孔设置于搅拌桨叶片下面和搅拌浆桨叶转动水平方向的反方向的搅拌桨叶片侧面上。
本发明的一种湿法冶金反应器的给料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搅拌浆叶片上设有出料孔为圆形或椭圆形孔。
本发明的一种湿法冶金反应器的给料搅拌装置,其搅拌装置的叶片上开有多组加料孔,搅拌装置启动搅动反应体系后,气体和/或液体通过搅拌轴加入,再由搅拌浆上的多组加料孔加入反应体系中。本发明的一种湿法冶金反应装置,能有效的使气体和/或液体均匀加入反应体系中,提高利用率,便于控制加入量,减少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加入单一介质双层搅拌浆示意图1;
图3为图1中加入二种介质双层搅拌浆示意图2。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湿法冶金反应器的给料搅拌装置,其结构包括搅拌轴2和安装在搅拌轴上的搅拌桨4,所述的搅拌桨4可设单层或多层,所述的搅拌轴2为一中空单通道或多通道旋转轴,旋转轴的上端设有进料口1,在旋转轴上设有搅装桨的位置开有进料通孔6;所述的搅拌浆上设有与搅拌轴出料孔相通的进料通孔,在搅拌浆桨叶上设有出料孔3;所述的搅拌浆叶片上设有出料孔3设置于搅拌桨叶片下面和搅拌浆桨叶转动水平方向的反方向的搅拌桨叶片侧面上;所述的搅拌浆叶片上设有出料孔3为圆形或椭圆形孔。
操作时,将本发明的一种湿法冶金反应器的给料搅拌装置和搅拌上端设有的进料口处安装旋转密封加料器5,与搅拌轴与旋转驱动装置联接,通过旋转密封加料器将反应液体或气体由空心搅拌轴通入,通过空心搅拌轴由搅拌桨叶片上的出料孔排出,进入湿法冶金反应器内,搅拌桨的搅动作用下,加入的反应液体或气体迅速进入反应体系,体均匀分散于反应体系中,有效提高了利用效率,缩短反应时间。
实施例1
含有价金属物料的浸出,采用图3所示的加入二种介质双层搅拌装置,搅拌装置启动搅动反应体系后,由旋转密封加料器分别加入二氧化硫气体和双氧水,通过中空的搅拌轴分别进入搅拌桨叶,其二氧化硫气体进入下层搅拌桨叶,双氧水进入上层搅拌桨叶,由搅拌桨叶上多组加料孔加入反应体系中,使的SO2气体均匀分散于反应体系中,提高利用效率,缩短反应时间。
实施例2
湿法冶金中和沉淀,采用图2所示的加入单一介质双层搅拌装置,搅拌装置启动搅动反应体系后,由旋转密封加料器加入氨水,通过中空的搅拌轴进入搅拌桨叶,由搅拌桨叶上多组加料孔加入反应体系中,使的氨水均匀分散于反应体系中,提高利用效率的同时,使反应平缓,便于控制反应终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未经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288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