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浓度废水COD和N同池同步降解工艺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28798.8 | 申请日: | 2012-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14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奕锦伟;陆志鸿;张森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绿色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奕锦伟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陈继亮 |
地址: | 310004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浓度 废水 cod 同步 降解 工艺 装置 | ||
1.一种高浓度废水COD和N同池同步降解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步骤如下:
(1)、在一个生化池(3)底部设置二套曝气装置,并通过功能性隔墙(5)将该生化池分隔为不同溶解氧控制的第一格曝气区(4)和第二格曝气区(7);
(2)、废水与回流液在第一格曝气区(4)进水端混合并曝气,第一格曝气区(4)末端混合液流入第二格曝气区(7)并曝气,在第一格曝气区(4)和第二格曝气区(7)进行COD和N的降解,第二格曝气区(7)末端的混合液一部分回流至第一格曝气区(4)进水端,另一部分进入泥水分离装置(8),泥水分离后的清水排放;
(3)、第一格曝气区(4)溶解氧控制范围0.1~0.5mg/L,通过改变功能性隔墙(5)的位置来控制第一格曝气区(4)生化停留时间,第一格曝气区(4)生化停留时间大于6小时,第二格曝气区(7)溶解氧根据废水性质控制范围0.1~1.8mg/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浓度废水COD和N同池同步降解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格曝气区(7)溶解氧的计算数学公式为C=C0+r×K×e-x,其中C-第二格溶解氧范围值,mg/L;C0-生化池溶解氧底值,0.1~0.3mg/L;r-曝气系数,0.75~1.25;K-污泥系数,0.7~1.3;x-废水性质调整系数,0.1~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浓度废水COD和N同池同步降解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装置采用高密度回环形曝气管布置方式,回环形曝气管有矩形环通、圆形环通、菱形环通或多边形环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浓度废水COD和N同池同步降解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格曝气区(7)末端混合液回流到第一格曝气区(4)的进水端,回流比计算数学公式为:Mj=(Cj0-Cj1)/K×100%;其中:Cj0–进水某水质浓度,mg/L;Cj1对应的出水某水质浓度,mg/L;K–工艺设定系数,80120;Mj–根据某水质指标确定的回流比,%,优选的单项回流比为某水质进出水浓度差的0.008~0.013倍;M系统回流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浓度废水COD和N同池同步降解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格曝气区(7)末端混合液回流采用气动提升装置(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浓度废水COD和N同池同步降解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格曝气区(7)末端混合液的泥水分离装置(8)采用超滤膜,膜浓缩液大部分回流到第一格曝气区(4)进水端,小部分作为污泥外排,超滤膜清水达标排放。
7.一种实现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浓度废水COD和N同池同步降解工艺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主要包括生化池(3),在该生化池(3)底部设置有第一格高密度回环型曝气装置(10)和第二格高密度回环型曝气装置(11),第一格高密度回环型曝气装置(10)和第二格高密度回环型曝气装置(11)分别与第一风机(15)和第二风机(19)相连接,该生化池(3)内设置功能性隔墙(5)将生化池(3)分隔为第一格曝气区(4)和第二格曝气区(7),在功能性隔墙(5)的底部设置有连通第一格曝气区(4)和第二格曝气区(7)功能性隔墙的孔洞(6);在第二格曝气区(7)设置有混合液回流的气动提升装置(12),用于将第二格曝气区(8)末端的混合液一部分回流至第一格曝气区(4)进水端;第二格曝气区(7)通过水泵与泥水分离装置(8)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浓度废水COD和N同池同步降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格高密度回环型曝气装置(10)和第二格高密度回环型曝气装置(11)的曝气管(27)选用高密度回形布置,底部二条交叉连通的底部风管(26)与四边型钢组成回型曝气管框架,底部风管(26)边角上的竖向进风管(25)与风机相连通,底部风管(26)上间隔设置若干个高密度回型曝气装置接驳器(28),与底部风管(26)中心等距的四个高密度回型曝气装置接驳器(28)组成回形的转角,高密度回型曝气装置接驳器(28)一端与底部风管(26)连通,二端连接曝气管(27),用接驳器抱箍(34)固定,并形成回形曝气圈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绿色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奕锦伟,未经杭州绿色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奕锦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28798.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再生性组织支架
- 下一篇:稳定化的纤连蛋白结构域组合物、方法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