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道用通信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28760.0 | 申请日: | 2012-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57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王益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益 |
主分类号: | H01B11/08 | 分类号: | H01B11/08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詹永斌;钱成岑 |
地址: | 621799 四川省绵***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道 通信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线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管道用通信电缆。
背景技术
管道用通信电缆通常被人们称之为特种电缆,而之所以被称为特种电缆,是因为由于地下勘探作业环境特殊,因而对于该种电缆的技术要求极为严苛,具体表现为:其一,由于通信电缆需要穿过通常为数十米乃至上百米的长度不等的90°的管道,并且管道直径略大于通信电缆的直径,因而要求通信电缆具有优异的强度及回弹性;其二,需确保理想的耐高低温性能;其三,由于通信电缆在较深的地下环境使用,而地下环境较为潮湿,因此要求其具有极低的吸水率,以避免水分子侵袭内部的数据线对,造成对通信效果产生影响;其四,要求自重量轻且硬度高,但不失可弯曲效果,等等。目前,不论是电线电缆的设计部门还是生产厂商,均在尽可能使管道用通信电缆至少满足该四个要求而努力。
中国专利ZL201110269520.9公开了“管道用通信电缆”,其包括缆芯、第一绕包层和护套层,缆芯包括复数个数据线对,每个数据线对由一对导体和包覆在各导体外的被覆层构成,缆芯还包括第二、第三绕包层、中心加强件和地线,第二绕包层绕包在数据线对外,第三绕包层绕包在第二绕包层外,地线的数量与数据线对的数量相等,并且分别伴随于每个数据线对,中心加强件位于缆芯的中心,中心加强件由玻璃纤维丝集束构成并且由聚酯绕包带包覆,所述的复数个数据线对围绕中心加强件并且与中心加强件绞合。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上述四个条件,但效果仍不理想,还存在以下缺点:
1、中心加强件位于缆芯的中心,其挤占了缆芯的大量空间,导致空间利用率不高;
2、各数据线对之间以及每个数据线对与中心加强件之间会留有大量缝隙,由于缝隙的存在,会使大量空气或者水汽进入,从而侵袭内部的数据线对,造成对通信效果产生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管道用通信电缆。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管道用通信电缆,包括缆芯、位于缆芯外的第一绕包层和位于第一绕包层外的护套层,缆芯包括复数个由一对导体构成的数据线对,每个数据线对外依次绕包有第二、第三绕包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缆芯还包括中心加强件,中心加强件的数量与数据线对的数量相等,并且分别伴随每个数据线对一起被第二、第三绕包层绕包。
优选的,复数个数据线对围绕其中一个数据线对,并且与该数据线对绞合。
优选的,所述的缆芯还包括地线,地线的数量与数据线对的数量相等,并且分别伴随每个数据线对和中心加强件一起被第二、第三绕包层绕包。
优选的,所述的缆芯还包括第一填充层,该第一填充层填充在第二绕包层内部的间隙之间。
优选的,所述的缆芯还包括第二填充层,该第二填充层填充在缆芯内部的数据线对之间的间隙内。
优选的,所述的中心加强件由玻璃纤维丝集束构成并且由聚酯绕包带包覆。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填充层和第二填充层均为石油膏填充层。
优选的,每对导体的各导体外包覆有被覆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使用分置于数据线对内部的多根中心加强件代替现有的置于缆芯中心的一个中心加强件,不仅大大加强了电缆的硬度,还能将中心加强件所挤占的空间腾出来,而用于放置更多的数据线对;
2、在每个数据线对内设置地线,能避免数据线对在传输时的相互干扰;
3、在电缆内填充有第一、第二填充层,可占据各数据线对之间以及每个数据线对内部留有的大量缝隙,进而阻止大量空气或者水汽进入,防止其侵袭内部的数据线对,对通信效果产生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为缆芯 、2为第一绕包层、3为护套层、4为中心加强件、11为数据线对、12为第二绕包层、13为第三绕包层、14为聚酯绕包带、15为地线、111为各导体、112为被覆层、142为第一填充层、141为第一填充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益,未经王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287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