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正交偏振光纤光栅矢量扭转传感装置及其检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525798.2 | 申请日: | 2012-12-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76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 发明(设计)人: | 郭团;关柏鸥;尚立斌;刘甫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B11/26 | 分类号: | G01B11/26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杨晓松 |
| 地址: | 510632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正交 偏振 光纤 光栅 矢量 扭转 传感 装置 及其 检测 方法 | ||
1.正交偏振光纤光栅矢量扭转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VCSEL光源(1)、偏振处理单元、传感探头、正交偏振解调处理单元以及光纤环形器/耦合器(2),所述偏振处理单元、传感探头和正交偏振解调处理单元通过光纤环形器/耦合器(2)连接;其中,
所述偏振处理单元包括起偏器(3)和偏振控制器(4),所述VCSEL光源(1)、起偏器(3)和偏振控制器(4)依次连接;
所述传感探头包括单模光纤(5)、可扭转作用于单模光纤(5)的光纤扭转器(6)以及一端固定于光纤扭转器(6)且另一端悬空的保偏光纤探头(7),所述保偏光纤探头(7)包括保偏光纤(8)和写制于保偏光纤(8)内的保偏光纤光栅(9),所述单模光纤(5)与保偏光纤(8)纤芯准直熔接,在单模光纤(5)与保偏光纤(8)熔接处形成的单模-保偏光纤熔接点(10)位于保偏光纤光栅(9)前端;
所述正交偏振解调处理单元包括偏振分束器(11)、第一光强探测器(12)、第二光强探测器(13)以及矢量分析模块(14),所述第一光强探测器(10)和第二光强探测器(11)分别与偏振分束器(1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光强探测器(10)和第二光强探测器(11)还分别与矢量分析模块(1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交偏振光纤光栅矢量扭转传感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VCSEL光源(1)通过电流驱动,其输出光谱带宽为1~2nm,输出光谱中心波长与保偏光纤光栅(9)纤芯模波长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交偏振光纤光栅矢量扭转传感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扭转器(6)为一个均质、对称、各向同性且横截面是同心圆的空心弹性体,其采用合金的材质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交偏振光纤光栅矢量扭转传感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扭转器(6)与保偏光纤探头(7)固定的一端为扭转端,其采用合金的弹性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正交偏振光纤光栅矢量扭转传感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扭转器(6)与单模-保偏光纤熔接点(10)之间的间距小于5mm。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正交偏振光纤光栅矢量扭转传感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模-保偏光纤熔接点(10)与保偏光纤光栅(9)之间的间距小于2mm。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正交偏振光纤光栅矢量扭转传感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偏光纤光栅(9)为保偏光纤布拉格光栅,其长度小于10mm。
8.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扭转传感装置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电流驱动VCSEL光源(1)输出入射光,入射光经过起偏器(3)转变成偏振光,由偏振控制器对偏振光的偏振方向进行调节,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保偏光纤偏振方向相一致;
2)偏振光通过光纤环形器/耦合器(2)到达单模光纤(5)内,再经过保偏光纤光栅(9)纤芯模反射,形成具有两个相互正交的偏振态的反射偏振光,传输回单模光纤(5),再次进入光纤环形器/耦合器(2),然后输出至正交偏振解调处理单元,由偏振分束器(11)将偏振光的两个偏振态的正交分量分开,通过第一光强探测器(12)和第二光强探测器(13)分别探测偏振光的两个偏振态的反射能量强度;
3)此时,光纤扭转器(6)扭转作用于单模光纤(5),使单模光纤(5)的扭转角度发生变化,光纤扭转器(6)产生的扭转应变使进入保偏光纤光栅(9)的偏振光偏振方向发生改变,导致反射偏振光的两个偏振态的正交分量也发生变化;
4)通过第一光强探测器(12)和第二光强探测器(13)分别探测变化后偏振光的两个偏振态的反射能量强度,通过矢量分析模块(14)对两个偏振态的正交分量进行矢量合成,确定扭转的角度和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扭转传感装置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偏振光形成的反射光谱为具有一定波长间隔的双峰,该双峰分别对应两个偏振态。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扭转传感装置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通过矢量分析模块(14)对两个偏振态的正交分量进行矢量合成是先进行归一化,后采用拟合曲线进行合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2579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降暑茶
- 下一篇:卧式搅拌床反应器中的H2分布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