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斜行度小的气囊用织物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25043.2 | 申请日: | 2012-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787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金光五;金在哲;易华;许大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可隆(南京)特种纺织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3D15/00 | 分类号: | D03D15/00;B60R21/23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郭先彬 |
地址: | 21004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斜行度小 气囊 织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斜行度小的气囊用织物。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高速公路的开发和建设,汽车的行驶速度越来越快,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更加频繁,所以汽车的安全性就变得尤为重要。作为汽车安全备件之一的安全气囊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而安装率迅速提高。安全气囊的基本工作过程为:在发生碰撞后迅速在乘员和车内部件之间打开一个充满气体的袋子,让乘员扑在气囊上,通过气囊的排放节流阻尼吸收乘客的动能,使猛烈的车内碰撞得以缓冲,以达到保护乘客的目的。
目前,气囊用织物的织造主要采用喷水织机、喷气织机和剑杆织机,由上述织机织造的气囊用织物的长丝细度较大,织造时候容易产生耳边松弛,造成气囊用织物的斜行度较大,从而织物在裁剪后,产生斜边,裁剪片不对称,导致裁剪片报废,造成成本增加。
在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1666007A中公开了一种安全气囊用织物,织物经向和/或纬向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初始模量的长丝,且高初始模量长丝和低初始模量长丝的初始模量差异率为10-70%。该发明的织物的缝制部分抗滑移性佳,具有良好的刚软性、折叠性。但该专利申请中采用高初始模量长丝的初始模量为21.1-51.0cN/dtex,低初始模量长丝的初始模量为 4.4-21.1cN/dtex,且在整经时候间隔均匀排列,并不能有效改善织物的斜行度,不能减少裁剪不良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斜行度小、拉伸断裂、撕裂性能良好、尺寸稳定性好、成本低廉的气囊用织物。
本发明的气囊用织物,其特征是: 所述气囊用织物由地组织和位于所述地组织两边的边组织组成,所述地组织和所述边组织采用两种不同初始模量的长丝,且所述地组织用高初始模量长丝的初始模量和所述边组织用低初始模量长丝的初始模量的差异率为15.0-40.0%,所述织物的斜行度≤2.0%,所述差异率符合下面的公式:
C(%)=(A-B)*100/A (式 1 )
C: 长丝初始模量差异率
A:高初始模量值(cN/dtex)
B:低初始模量值(cN/dtex)。
若织物采用两种不同初始模量的长丝,且织物地组织用高初始模量长丝的初始模量和两边边组织用低初始模量长丝的初始模量的差异率为<15.0%,则不能有效地改善织物的斜行度。若织物采用两种不同初始模量的长丝,且织物地组织用高初始模量长丝的初始模量和两边边组织用低初始模量长丝的始模量的差异率为>40.0%,则会造成织物在卷取过程发生褶皱,影响织物的裁剪利用率。
本发明的气囊用织物,高初始模量长丝的初始模量为50-70cN/dtex,低初始模量长丝的初始模量为30-50cN/dtex。若高初始模量长丝的初始模量为<50cN/dtex,低初始模量长丝的初始模量为<30cN/dtex,则织物容易变形,针抓强度过低,气袋在爆炸过程中缝制部位的滑移过大,透气度过高,不能有效起到对人体的保护作用。若高初始模量长丝的初始模量为>70cN/dtex,低初始模量长丝的初始模量为>50cN/dtex,则织物很硬,不容易折叠,折叠后气袋的占用面积较大,不能满足气袋体积小的发展趋势。
本发明的气囊用织物,两边边组织用长丝的根数为30~100根,优选为40-80跟。若两边边组织用长丝的根数<30根,则由于根数太少,耳边边纱卷曲造成的力不能有效拉伸纬纱,织物斜行度>2.0%。若两边边组织用长丝的根数>100根,则由于根数太多,耳边边纱卷曲过大,织物容易起皱。
本发明的气囊用织物,织物的经、纬向针抓强度为300-800N。高的针抓强度可使气囊承受充气时高压高温气流对气囊的冲击和拉伸作用。若织物的经、纬向针抓强度<300N,则织物在展开时缝制处易滑移,导致漏气。如织物的经、纬向针抓强度>8OON,则织物丝与丝之间的抱合力非常大,织物表面比较硬,气囊不易折叠,且在展开时对冲击力吸收能力减弱,反而易对被保护人员产生伤害。
本发明的气囊用织物,织物在压力为19.6KPa时,该织物的透气度<2.0L/cm2/min。若物的透气度>2.0L/cm2/min,则气囊的透气性能过大,不能有效保护人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可隆(南京)特种纺织品有限公司,未经可隆(南京)特种纺织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250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