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主动元件阵列基板与显示面板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523845.X | 申请日: | 2012-1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29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 发明(设计)人: | 游家华;林松君;张崇霖;詹建廷;刘轩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F1/1343 | 分类号: | G02F1/1343;G02F1/1362;G02F1/136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 |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主动 元件 阵列 显示 面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主动元件阵列基板。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面板主要包含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对向基板以及液晶层。通过像素电极和共通电极间的电压差可控制液晶层中液晶分子的扭转程度,以调整光线通过液晶显示面板的穿透程度。然而,数据线上方的液晶分子容易受到数据线的影响产生非预期的扭转而导致漏光,因此在对向基板上需对应设置足够宽的遮光层。但此遮光层会降低液晶显示面板的开口率。
此外,在组立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及对向基板时,若稍有偏移,对向基板上的遮光层会遮蔽到部分次像素区,也会导致开口率大幅降低。
因此,亟需一种高开口率又能防止漏光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开口率且具有遮光图案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与显示面板。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其包含基材、第一导体层、栅介电层、第二导体层、被覆层、透明电极、电容层及像素电极。第一导体层设置于基材上,其包含多条栅极线及多个遮光图案。栅介电层覆盖第一导体层。第二导体层设置于栅介电层上,其包含多条数据线及多个漏极。各数据线分别重叠各遮光图案。数据线及栅极线相互交错,以定义基材的多个次像素区。被覆层覆盖第二导体层及基材的次像素区。透明电极覆盖被覆层,其中透明电极具有一共通电压电位。电容层覆盖透明电极。多个像素电极设置于电容层上并覆盖基材的次像素区及部分遮光图案,且像素电极分别连接漏极。各遮光图案的宽度分别大于重叠的数据线的宽度,且各遮光图案与重叠的数据线边缘的间隙小于或等于2.5微米。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其中一所述遮光图案电性连接透明电极。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一导体层还包含至少一共通电极线,共通电极线平行于栅极线的延伸方向,且其中一所述遮光图案连接共通电极线。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各像素电极与其相邻的数据线边缘的间隙小于或等于2.5微米。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透明电极还包含覆盖第一导体层。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其中一所述遮光图案浮置。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各像素电极的一部分重叠其中一所述遮光图案。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各像素电极重叠遮光图案的部分的宽度小于或等于2.5微米。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包含上述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对向基板与显示介质层。对向基板平行于主动元件阵列基板,且对向基板包含多个条状遮光层分别对应栅极线。显示介质层夹设于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及对向基板间。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对向基板还包含一对向透明电极覆盖条状遮光层,对向透明电极电性连接透明电极。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是显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上视图;
图2是显示沿图1的2-2’线段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显示沿图1的3-3’线段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显示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上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主动元件阵列基板
110基材
110a次像素区
120第一导体层
1201遮光图案
130栅介电层
130’主动层
140第二导体层
1401漏极
150被覆层
160透明电极
160a开口
170电容层
170a接触孔
180像素电极
200对向基板
210对向基材
220条状遮光层
230彩色滤光片
240对向透明电极
300显示介质层
COM共通电极线
DL数据线
GL栅极线
d1遮光图案与重叠的数据线边缘的间隙
d2像素电极与其相邻的数据线边缘的间隙
W1遮光图案的宽度
W2数据线的宽度
W3像素电极重叠遮光图案的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2384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