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铟电解液的配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20954.6 | 申请日: | 2012-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32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赵科湘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科能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C1/22 | 分类号: | C25C1/22 |
代理公司: | 株洲市奇美专利商标事务所 43105 | 代理人: | 刘国鼎 |
地址: | 412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解液 配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铟电解液的配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用铟电解液的配制方法。
背景技术
铟称得上“合金的维生素”,铟合金可用作钎焊料,铟是无铅焊料新的重要添加元素,世界无铅焊料的发展趋势有利于铟钎焊料的应用。利用铟合金熔点低的特点还可制成特殊合金,用于消防系统的断路保护装置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热控装置;添加少量铟制造的轴承合金是一般轴承合金使用寿命的4~5倍;铟合金还可用于牙科医疗、钢铁和有色金属的防腐装饰件、塑料金属化等方面。
由于铟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及对光的反射能力,可制成军舰或客轮上的反射镜。铟对中子辐射敏感,可用作原子能工业的监控剂量材料,目前用在原子能工业的铟,大约与电子工业上的用量相近。
铟可在蓄电池中作添加剂,在无汞碱性电池中作为缓蚀剂,可使电池成为绿色环保产品。铟在防止雾化层方面的用量不断增加,铟涂层最初是在汽车制造业中采用,有可能普及到工业及高档民用建筑业中去。日本索尼公司发明了以铟代替钪的新阴极,这样每根电子枪的成本就降到了掺钪电子枪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在电视机大功率输出、长寿命方面,铟的应用发展前景引人注目。
目前,从98%粗铟提纯到99.995%铟的过程主要是电解,而电解液的杂质含量是电解过程是否能产出合格产品的关键。由于粗铟电解过程中阳极所含的杂质元素如Cd、Sn、Tl、Pb等容易在电解液中累积,造成电解时阴极析出铟杂质含量高而导致产品不合格。现有的电解液配方主要是加入了氯化钠、明胶,以提高溶液的导电性,同时防止阴极析出铟长刺而短路,但是电位接近的Sn、Cd、Tl难以去除,并且导致杂质在电解液中富集,需重新配制新电解液,而配制新的电解液所需时间长且费用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铟电解液的配制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铟电解液的配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A、在造液罐中将精铟、硫酸与纯水按重量比1:1.28:9.3的比例混合,在60-95℃下加热,用玻璃棒搅拌后使精铟溶解,得到初始铟电解液;
B、将步骤A得到的初始铟电解液用固体氢氧化钠调节pH值1.5-3.5,再依次加入固体氯化钠、明胶、固体硫脲,经溶解后,即制得最终铟电解液。
所述的精铟的纯度为99.99%。
所述的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钠、硫脲的纯度均为分析纯或以上。
所述的纯水是电导率等于18.25兆欧/厘米的纯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电解生产时电解液中残留杂质低;电解时,抑制杂质析出效果明显;铟电解液使用时间长;电解液中铟损失小;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化需要。
使用60天后的电解液与新配电解液的成分比较
从以上表格数据当中可以看出,使用本发明配制出的电解液具有使用周期长,电解液中铟损失小,电解液中杂质含量低等优点,使用60天后,电解液中富集的杂质较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及其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A、在造液罐中将精铟、硫酸与纯水按重量比1:1.28:9.3的比例混合,在60-95℃下加热,用玻璃棒搅拌后使精铟溶解,得到初始铟电解液;
B、将步骤A得到的初始铟电解液用固体氢氧化钠调节pH值1.5-3.5,再依次加入固体氯化钠、明胶、固体硫脲,经溶解后,即制得最终铟电解液。
所述的精铟的纯度为99.99%。
所述的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钠、硫脲的纯度均为分析纯或以上。
所述的纯水是电导率等于18.25兆欧/厘米的纯水。
以下给出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例1
将纯度为99.99%的精铟5kg加纯度为分析纯的浓硫酸6.4kg(3.5L),再加入纯水46.5kg,在容器(钛罐)中在60℃下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使铟溶解后,得到浓度为100g/L的初始电解液;然后,将步骤A得到的初始电解液用99.99%的固体氢氧化钠(NaOH)溶液调节pH值至1.5,再依次加入99.99%固体氯化钠5kg、99%的固体明胶25g、99.99%固体硫脲20g,经溶解后,即制得最终铟电解液,纯水是电导率为18.25兆欧/厘米的纯水。
实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科能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株洲科能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209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塑胶表面电镀微裂纹镍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离子轰击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