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色偏分析的印刷品自动专色分色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20070.0 | 申请日: | 2012-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429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郎咸朋;王建华;李平立;乔雷杰;袁梦尤;李福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方正国际软件(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7/90 | 分类号: | G06T7/9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1 | 代理人: | 田明;任晓航 |
地址: | 1008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分析 印刷品 自动 分色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色偏分析的印刷品自动专色分色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及系统首先确定待处理图像的每一个专色中所包含的主色,然后计算每一个专色与其包含的主色的色偏,并计算待处理图像每一个像素点与专色中包含的主色的色偏,最后根据每一个专色与其包含的主色的色偏和待处理图像每一个像素点与专色中包含的主色的色偏将待处理图像的专色进行分色。该方法及系统通过对专色色偏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克服了现有技术中不能处理叠色以及引入转换噪声的问题,且分色结果符合工艺要求,使专色分色结果接近人工分色方法,提高了专色分色结果及分色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刷品的专色分色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色偏分析的印刷品自动专色分色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CMYK四色印刷工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印刷的需求,实际生产会加入专色油墨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伴随专色使用的普及,对稿件中需要使用专色印刷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确认成为了印前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业内称之为专色分色过程。由于专色分色操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已成为制版流程的瓶颈,迫切需要提高分色的质量和效率。
现有的自动专色分色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彩色图像分割的思路,根据像素的颜色信息将图像划分为属于各个专色的有限个区域;另一类是采用色彩空间映射的思路,首先通过光谱测量结合数据拟合算法,构造出一个专色色彩空间,然后根据空间投影等算法,将该图像色彩空间的数据一一映射到构造的专色色彩空间完成分色。但是这两类方法都存在致命缺点:
图像分割思路隐含着对区域划分的唯一性。这要求在分割时,叠色内容或者被划分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中,或者针对叠色区域另外单独设置分类。前者违背分割唯一性原则无法实施,后者会大大增加算法难度与计算时间,而且区域交界处非常不易处理。因此,图像分割思路难以处理叠色印刷图像,多被用于套色印刷分色图像。但实际印刷通常会存在专色色彩混合的内容,尤其是特版印刷几乎处处都有叠色现象存在。所以,图像分割思路的应用面非常窄。
色彩映射思路与使用ICC进行色彩管理的方法类似。该方法可以使分色后各专色叠色效果尽可能与原图色彩保持一致。但在转换时未能考虑图像内容的特点,只是一味追求色彩的相似性,不仅各专色版很可能会产生大量噪点,而且分色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很大差别。问题本质在于,专色分色工艺最关注的是各个分色结果中像素的亮暗关系,其次才是叠色的准确性。因此,现有的两种专色分色方法目前来看实际应用价值都不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色偏分析的印刷品自动专色分色方法及系统,提高专色分色的结果及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色偏分析的印刷品自动专色分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待处理图像的每一个专色中所包含的主色;所述主色包括基本主色和扩展主色,基本主色是指纯色,扩展主色是指每两个基本主色之间的颜色;
(2)计算每一个专色与其包含的主色的色偏;所述色偏是指专色与主色的接近程度,色偏值越小专色与主色越接近;
(3)计算待处理图像每一个像素点与专色中包含的主色的色偏;
(4)根据每一个专色与其包含的主色的色偏和待处理图像每一个像素点与专色中包含的主色的色偏将待处理图像的专色进行分色。
进一步,如上所述的一种基于色偏分析的印刷品自动专色分色方法,步骤(1)中,所述的基本主色包括纯黑色和纯白色在内的八个基本主色;所述的扩展主色是在非纯黑色和非纯白色的基本主色之间的颜色。
进一步,如上所述的一种基于色偏分析的印刷品自动专色分色方法,对于RGB色彩模式,所述的八个基本主色的确定方式如下:
第一个基本主色:R255 G0 B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方正国际软件(北京)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大学;方正国际软件(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200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位电路及电子装置
- 下一篇: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