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及其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19491.1 | 申请日: | 2012-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637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7 |
发明(设计)人: | 橘裕己;加原浩二;吉田雅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
主分类号: | G03F7/027 | 分类号: | G03F7/027;G03F7/004;G02F1/133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丁香兰;庞东成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化 树脂 组合 及其 用途 | ||
本发明提供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及其用途。本发明涉及可提供下述固化物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由这样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固化膜、以及具有该固化膜的显示装置用部件和显示装置,所提供的固化物的密合性及分散性、显影性等优异,具有充分的表面硬度,同时即使在暴露于高温环境下之后也可维持分散性而无变色或着色、裂纹等外观上的经时变化,且可稳定地表现出充分的表面硬度和密合性。本发明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含有氧化硅微粒、偶联剂和碱溶性树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及其用途。更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在各种显示装置的构成部件、油墨、印刷版、印刷电路板、半导体元件、光致抗蚀剂等各种光学部件或电机·电子设备等各种用途中有用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使用该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膜、显示装置用部件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可通过热或活性能量线固化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来说,对于其在例如液晶显示装置或固态图像传感器、触摸屏式显示装置等各种显示装置的构成部件、油墨、印刷版、印刷电路板、半导体元件、光致抗蚀剂等各种光学部件或电机·电子设备等各种用途中的应用进行了各种研究,进行了在各用途中所要求的特性优异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开发。这些用途之中,所谓触摸屏式显示装置为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代替现有的基于键盘或鼠标等进行的输入操作而可通过利用手指或触控笔等与画面接触来进行输入操作的显示装置,其容易使输入操作直观且容易理解,因而近年来正迅速普及。
这样的触摸屏式显示装置大致分为在检测接触位置的原理中使用电的方式与不使用电的方式这两种。在使用电的方式中,有电阻膜方式、静电容量方式等;在不使用电的方式中,有超声波方式、光学方式等,出于制造成本低、也容易轻量化的原因,电阻膜方式为主流。电阻膜方式通常由下述结构构成,在该结构中,隔着微少的间隔物将膜配置在玻璃基板上,玻璃基板和膜的相对面分别形成ITO(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等透明导电膜;但从其在经时变化和冲击方面弱、误操作多等的方面考虑,增加了静电容量方式的需求,对此进行了开发。
静电容量方式的触摸屏式显示装置通常由下述结构形成,在该结构中,在基板上形成ITO等透明导电膜,进一步形成用于保护透明导电膜的保护膜或绝缘膜;在保护膜和绝缘膜中,通常要求与透明导电膜的密合性、耐久性、透明性和表面硬度高。特别是从触摸屏式显示装置在制造阶段多暴露于高温环境下的方面考虑,要求其即使在暴露于高温环境下之后也可维持透明性而无变色或着色、裂纹等外观上的经时变化,且可稳定发挥出充分的表面硬度和密合性。
另外,作为液晶显示装置或固态图像传感器等的主要部件,滤色器是其中之一。对于滤色器来说,通常由基材、像素和树脂黑底(BM)、以及此外的保护膜等来构成,设置该保护膜是为了被覆·保护像素和树脂黑底并使其凹凸平坦化。对于这样的滤色器用保护膜来说,也与触摸屏式显示装置中的保护膜同样地迫切希望其即使在暴露于高温环境下之后也可维持透明性而无变色或着色、裂纹等外观上的经时变化,且可稳定发挥出充分的表面硬度和密合性。
作为现有的保护膜用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例如公开了含有作为热交联剂的烯键式不饱和化合物/分子内具有环氧基的化合物、光聚合引发剂、特定的碱溶性树脂、以及硅溶胶的保护膜用感光性热固性树脂组合物(参见专利文献1)。另外公开了含有碱溶性树脂、氧化硅微粒、具有芴骨架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具有烷氧基硅烷部位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光聚合引发剂、多官能环氧化合物和有机溶媒的光固化型组合物(参见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3429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0391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本触媒,未经株式会社日本触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194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