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乳酸粒子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514069.7 | 申请日: | 2012-1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900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 发明(设计)人: | 彭凯;张艳红;欧阳芬;河野俊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先端材料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J9/00 | 分类号: | C08J9/00;C08J3/16;C08L67/04;C08L29/04;C08L1/28;C08L5/16;C08L39/06;C08L33/02;C08L35/00;C08L71/08;C08L71/00;C08L79/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0241 上海市闵行***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乳酸 粒子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粒子的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乳酸多孔粒子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乳酸是一种优良的环境友好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它在生物体内经过酶分解,最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在重要器官内聚集,因而成为制备粒子的合适基体。
作为聚乳酸粒子的研制技术,当前主要集中在以聚合物为基材的自顶向下工序(top-down process)。这主要是由于聚乳酸的聚合条件比较苛刻,需要真空、无水,通常不能采用构建工序(building-up process),例如像乳化聚合一样边聚合边成粒的方法来制备聚乳酸粒子。作为top-down process法制备聚乳酸粒子,已公知的技术主要为乳化-固化法,其实施手段为将聚乳酸溶解在有机溶剂中,搅拌下借助表面活性剂将其稳定分散在水溶液中,形成乳液,随着溶剂的挥发,聚乳酸液滴逐渐固化成形。专利文献1~4均公开了这种技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溶剂挥发过程中聚乳酸液滴会发生收缩,因此通常乳化-固化法制备的粒子为实心粒子,表面光滑无孔(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而随着聚乳酸粒子用途的不断开发,例如从目前的药物包封到化妆品基材再到催化吸附,具有多孔结构的聚乳酸粒子的开发正成为热点。当前,多孔聚乳酸粒子的制备方法主要有致孔剂法,复乳法(Win/O/Wout)及非溶剂致相分离法,专利文献5中公知了一种利用大孔间隔子材料例如氯化钠作为致孔剂来制备多孔聚乳酸粒子的技术,非专利文献1,2均采用了不同的复乳技术制备了多孔及中空聚乳酸粒子,专利文献6利用O/W乳化法与非溶剂致相分离法相结合的手段制备了数百微米的聚乳酸多孔粒子。
上述多孔聚乳酸粒子的制备技术中,致孔剂法的缺点是致孔剂的脱除问题,为制备多孔需使用大量致孔剂且不易完全脱除;复乳法的缺点是制备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乳液易破裂使最终的粒子形貌不均一。非溶剂致相分离法的缺点是需同时使用聚合物的溶剂和非溶剂,增加了物料的使用量,通常采用W/O乳化法得到聚乳酸粒子,粒径较大,约数百微米。
现有的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中国专利,公开号101305985;
专利文献2:中国专利,公开号101292961;
专利文献3:中国专利,公开号101392064;
专利文献4:中国专利,公开号102211008A;
专利文献5:中国专利,公开号102143996A;
专利文献6:中国专利,专利号200410052981.0;
非专利文献1:硕士学位论文 左金平,合肥工业大学,2007;
非专利文献2:Biomaterials,2006,27:152-159。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比现有方法简便的聚乳酸粒子的制备方法以及由该方法制备得到的聚乳酸粒子,其中,由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聚乳酸粒子的吸油量超过400mL/100g。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
一种聚乳酸粒子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用溶剂溶解聚乳酸和水溶性聚合物,使其形成聚乳酸溶液相和水溶性聚合物溶液相的两相乳液,在30°C~60°C的温度下,加入沉淀剂得到聚乳酸粒子;其中,加入的沉淀剂的温度为0°C~10°C。
本发明中对于两相乳液与均相溶液的区分使用以下方法:通过将溶解后得到的液体置于光学显微镜上进行观察,在光学显微镜下会呈现“海-岛”状结构的为两相乳液,非“海-岛”状结构的为均相溶液。
上述制备方法中,用溶剂溶解聚乳酸和水溶性聚合物的温度优选为70~120°C。当溶解温度低于70°C时,聚乳酸原料可能很难被完全溶解,当溶解温度高于120°C,一方面工业化时能耗增大,另一方面聚乳酸可能会发生降解,所以溶解聚乳酸和水溶性聚合物的温度优选为70~120°C。
上述制备方法中,聚乳酸和水溶性聚合物的加入量的重量比优选为0.4:1~2:1。如果聚乳酸和水溶性聚合物的加入量的重量比小于0.4:1时,聚乳酸和水溶性聚合物被溶剂溶解后可能形成均相溶液而不形成两相乳液,如果聚乳酸和水溶性聚合物的加入量的重量比大于2:1,则可能溶解结束后形成的两相乳液粘度变得很大,当加入沉淀剂后,沉淀剂不容易均匀地将聚乳酸粒子沉淀出来,得到的聚乳酸粒子大小可能不均一,粒径分布指数可能增大到3.0以上,所以聚乳酸和水溶性聚合物的加入量的重量比优选为0.4:1~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先端材料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东丽先端材料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140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