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啤酒瓶清洗碱液回收与利用技术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512009.1 | 申请日: | 2012-1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85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 发明(设计)人: | 杨毅;茆平;王伟;张宁;王赓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连云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1D1/28;C02F1/66 |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啤酒瓶 清洗 回收 利用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啤酒瓶清洗碱液回收与利用技术,特别是一种针对拟输送给废水(污水)处理厂的啤酒瓶清洗碱液的回收与循环再利用和废水减排技术。
背景技术
在对啤酒瓶清洗过程中,虽然每个厂里的洗瓶机、瓶源都不一样,洗瓶助剂也有差别,但根本目的和基本工序都相同或相似。洗瓶的目的是把空瓶子内外洗干净,并加以消毒杀菌,为灌装工序提供符合卫生及使用要求的包装容器。啤酒瓶清洗碱液主要含有一定浓度的NaOH和由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助剂。利用NaOH的强碱性使啤酒瓶的标签脱落,称为脱标;利用助剂对啤酒瓶表面的油污进行清洗。两者都溶解于以水为溶剂的液体中,但两者在清洗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不同,相互之间也不发生化学反应。
以克朗斯洗瓶机为例,其工艺流程为:进瓶→残液倾倒→预浸泡→喷淋→碱1槽→碱2槽→碱3槽→碱后槽→热水槽→冷水1槽(软水)→冷水2槽(无菌水或饮用水)→清水喷淋→紫外线杀菌→出瓶。其中,在“碱1槽”至“碱后槽”中,其清洗液一般为配制有一定洗瓶助剂的NaOH碱液。通常啤酒瓶清洗碱液中NaOH溶度为2wt%,pH值为13.5-14.
在现有各种针对啤酒瓶废弃碱液的回收和利用技术中,都是针对废碱液中的固体杂质(悬浮物)的过滤、分离技术及其配套设备。但是,这些技术都无法提高废弃碱液中的碱的活度,即虽然经过过滤后废碱液的pH值与新鲜碱液pH值相当,但废碱液中有效碱浓度很小,其中的碱性物质难以再利用。
在清洗完一定数量的酒瓶后,经过过滤和沉淀掉清洗液中的固体杂质,碱液通常被直接排放或输送到污水处理厂(一般用酸中和后排放)。在现有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存在至少2个方面的问题:
1、废碱液量较大,污水处理厂负荷大,对酸的消耗量大。
2、虽然废碱液的pH值高达13.7左右,与新鲜碱液pH值相当,但废碱液中有效碱浓度很小,其中的碱性物质无法再利用,浪费严重。
有效碱指的是NaOH+1/2Na2S,意思是Na2S水解后生成1/2的NaOH和1/2NaSH,均以Na2O(或NaOH)表示。有效碱浓度指溶液中能以NaOH形式存在的碱的浓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啤酒瓶清洗碱液回收与利用技术,可显著减少废水的排放和中和酸的使用量,可有效回收并使碱液中的NaOH得到循环再利用。
本发明主要针对拟输送给废水(污水)处理厂的啤酒瓶清洗碱液,包括废碱液的过滤与加热,废碱液的滴定与沉淀分离,滴定上清液的回收与循环使用等步骤环节。
一种啤酒瓶清洗碱液回收与利用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1、废碱液的过滤与加热:废弃碱液进行固体杂质的过滤分离,然后加热碱液至60oC~80oC,对新出现的沉淀进行二次过滤;
2、废碱液的滴定与沉淀分离:在充分搅拌下,对步骤1中过滤后的60oC~80oC的碱液清液调pH值为9-10;将沉淀与清液分离;
3、滴定清液的回收与循环使用:在步骤2分离出的清液中加入NaOH,调节清液的pH值使其有效碱浓度即[NaOH]为0.5 mol/L左右。
步骤1中所述的固体杂质的过滤采用无机陶瓷膜。
步骤2中的pH值优选9.3-9.5。
步骤3中所述的调节pH值范围为13.5-1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
第一,可有效提高废碱液的活度:现有的过滤、沉淀等分离方式,只是简单地将废碱液中的固体杂质分离出去,分离后的碱液虽然pH值仍然较高,但由于并没有改善碱液活度,已经无法完成脱标的作用,不能再利用。
第二,可有效减少废水的排放和废水处理时酸的使用量:现有技术对于分离后的废碱液通常直接排放给废水处理厂,然后用酸对其中的碱进行中和,最后排放到河流中。这不但浪费大量的酸和其中的碱,还增加了废水的排放量。利用本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废碱液的回收再利用,不但减少了酸的使用量,还减少了废水的处理量和排放量。
第三,回收并处理后的碱液可代替常规新鲜配制的啤酒瓶清洗碱液:现有技术对利用物理分离技术对其中的固体杂质进行分离,得到的碱液活度无法达到使用要求,难以代替新鲜配置的碱液。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连云港研究院,未经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连云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120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缆芯线对线器
- 下一篇:一种低温液化气体压力测量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