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移动转鼓式堆肥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11022.5 | 申请日: | 2012-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41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汪群慧;邹德勋;石姗姗;潘思亮;夏训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F17/02 | 分类号: | C05F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皋吉甫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转鼓式 堆肥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移动转鼓式堆肥反应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餐厨垃圾、果蔬垃圾、庭院废物等生物质类废物的增长速度很快,这类废物来源分散、总量大、易腐败发臭、滋生病原菌,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此外,由于生物质废物的特性导致其不适用于常规的填埋或焚烧处理。好氧堆肥是处理这类生物质废物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处理废物的同时还能生产有机肥料,是一种良好的资源化处理方式。
目前,好氧堆肥的处理方式大多是将可降解性生物质废物集中收集以后,再采用规模化堆肥方式进行处理。但是,这对于来源分散、难以收集的废物而言,并不适宜采用该种方式,应进行就地处理。因此,国内外相应的开发了一些小型的堆肥反应装置,但是这些装置不是存在混合不完全、能耗大、传热传质差等缺点,就是缺乏过程参数的实施监测与控制,导致堆肥效率低、产品品质差等。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发明设计开发了一种主要针对来源分散、不宜收集生物质废物处理的堆肥反应器,该反应器具有混合效果好、传热传质均匀、可进行实时监测和自控控制、方便移动等特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移动转鼓式堆肥反应器,该反应器包括具有活动车轮的工作台、中心管、卧式转鼓、电动机、风机、数据采集器和控制模块;
其中,所述电动机、风机、监测器和控制器安装所述具有活动车轮的工作台内,所述工作台的上端面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支架、主动轮、驱动轴和从动轮,所述主动轮的一端与所述电动机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通过所述驱动轴与所述从动轮轮连接,所述卧式转鼓架设在所述驱动轴上,所述卧式转鼓内侧壁上设有至少2个“V”字形挡板,沿着所述卧式转鼓的轴线上水平设置所述中心管,所述中心管一端伸出所述卧式转鼓的底部与所述支架固接,所述中心管的上端管壁上设置有分散挡板和传感器室,所述传感器室内设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室的一端封闭,另一端为孔板,气体组分通过所述孔板进入传感器室,同时防止物料对传感器的干扰;通风管设置在所述中心管内部,所述通风管的进口端与所述风机连接,所述中心管的下端管壁上设置有若干布满小孔的布气管和至少一个第一传感器,所述布气管与所述通风管连接;
所述传感器和第一传感器通过数据线与所述数据采集器数据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器、风机和电动机通过数据线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进一步,所述卧式转鼓外壁设有以防止温度损失的保温层,所述保温层材料为聚氨酯、聚苯乙烯或泡沫石棉。
进一步,所述第一传感器为温度传感器或水分传感器。
进一步,所述“V”字形挡板为宽度为5-10cm的不锈钢板,“V”字形挡板与转鼓的夹角为60-90度,“V”字形挡板自身的折角为90-150度。
进一步,所述传感器包括CO2传感器、O2传感器或NH3传感器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堆肥反应器,能使堆肥物料混合充分、强化传热传质、提高通风效果、促使物料发酵充分,同时可实现自动监测与实时控制,从而高效进行来源分散的生物质废物的就地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移动转鼓式堆肥反应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该反应器的内部示意图。
图中:
1.工作台,2.保温层,3.卧式转鼓,4.中心管,5.支架,6. 电动机,7. 风机,8. 数据采集器,9. 控制模块,10.第一传感器,11.传感器, 12. “V”字形挡板,13.主动轮,14.从动轮,15. 传动轴,16.通风管, 17. 传感器室,18.进出料口,19.小孔,20.布气管,21,分散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一种可移动转鼓式堆肥反应器,该反应器包括具有活动车轮的工作台1、卧式转鼓3、中心管4、电动机6、风机7、数据采集器8和控制终端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110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