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钒氮合金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08139.8 | 申请日: | 2012-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366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张春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春雨 |
主分类号: | C22C29/16 | 分类号: | C22C29/16;C22C1/05 |
代理公司: | 长沙新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3210 | 代理人: | 刘熙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金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钒氮合金生产方法,属于冶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生产含钒钢铁材料时,通常使用添加含钒合金的方法来实现。而钢中增氮促进钒的析出,增强钒的沉淀强化作用,明显提高钢的强度。因此,为了减少钒的添加量、改善钢铁的强韧性能,充分利用廉价而富有的元素氮对提高钢的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在保证钢材强度一定前提下,含钒合金最好以钒氮合金的形式添加,增加钢中氮元素含量可减少钒的加入量,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钢中增氮可使钒的用量节约20-40%。因此,含钒钢铁材料生产对优质钒氮合金的需求日益增加。
目前,关于钒氮合金生产方法,见有关方面报导有多种多样,在原料配方配比、制备工艺过程、加热用炉窑等方面各有不同,但主要工艺路线均是用钒的氧化物配加还原剂,并在各类冶炼炉内进行还原煅烧或冶炼。钒的氧化物通常为五氧化二钒与三氧化二钒,通过配加碳化剂、水溶性粘结剂后混合制坯并干燥后,在高温条件下碳化或氮化进行制取。其反应方程式表示如下:
(1)V0(固)+2C(固)=VC(固)+CO(气)↑
(2)V0(固)+C(固)+CO(气)=VC(固)+C02(气)↑
(3)2VC(固)+ N2(气)↑=2V(CN)(固)
我们习惯上把反应(1)与(2)称为碳化反应,前者称为直接碳化反应,后者称为间接碳化反应;反应(3)成为氮化反应。这两种反应都是在紧实的固体料块中进行的。从反应的过程来看,碳化反应的气体产物C0、C02能否及时顺利地排出时反应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同样,氮化反应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则是参与反应氮气(N2)能否顺利进入。另外的问题是:在产品料坯制作工艺过程中,由于料坯中水份含量大,生产过程中必须对料坯进行预烧,以排除料坯中的水份和有害气体。因此工艺中往往有预烧和煅烧的转炉操作。因此,这些钒氮合金生产工艺过程复杂,生产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并且所生产的钒氮合金产品表观密度小。
例如2008年7月23日,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CNl01225495A,公开的钒氮合金的生产方法是,将粉末状的钒的氧化物或偏钒酸铵,碳质粉剂和粘结剂等混合均匀后,压块、成型,在氮气气氛下连续加入外热式回转窑,在氮气保护下预烧到1000℃以下,在出料口收集经氮气保护下冷却至室温的预烧的块状产品。然后推入改进的软磁氮气氛炉窑中,加热到1000-1500℃温度,物料发生碳化和氮化反应,出炉后获得钒氮合金产品。该方法缺点是:含粘结剂的成型物料连续加入外热式回转窑中,高温下原料中所含Na+和K+离子的水溶液对耐火材料腐蚀严重,回转窑寿命短。同样存在碳化反应的气体产物C0、C02排出和氮化反应氮气(N2)渗入困难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一种钒氮合金生产方法,它本发明通过改变成型物料块在煅烧炉中的反应环境,来解决反应产生气体的排出与参与反应气体的渗入问题,促进了碳化反应与氮化反应,最终达到提高钒氮合金的氮含量,产品质量均匀、稳定。并且实现缩短反应时间,提高产量,减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钒氮合金生产方法,先将含钒原料粉、铁粉、碳质粉剂和粘结剂,搅拌混合均匀后压块、成型,其特征在于:将成型物料块与稻壳按体积比1∶1的比例送入煅烧窑中,无氧条件下干馏处理,处理温度为600~650℃,时间为6~7小时;然后加热到1300-1500℃,同时将高纯氮气由不同的进气口送入煅烧窑中,时间为2-4小时,窑内压力为微正压,其压力范围为0.1-0.2MPa;成型物料块发生碳化和氮化反应,冷却出炉后即获得氮化钒产品。
所述的含钒原料粉、铁粉、碳质粉剂和粘结剂的混合按重量份配比为:含钒原料粉65~85份;铁粉1~2份;碳质粉剂10~30份;粘结剂1~5份。
所述的含钒原料粉是粉末状的偏钒酸铵,或多聚钒酸铵,或五氧化二钒,或二氧化钒,或三氧化二钒,或它们之中的至少两种混合。
所述的含钒原料粉、铁粉、碳质粉剂和粘结剂的粒度优选≤120微米。
所述的煅烧窑采用外热式回转窑,加热部分采用碳化硅保护套层。
所述的成型物料块的尺寸为:10mm×10mm×10mm或15mm×15mm×15mm。
所述的碳质粉剂为活性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春雨,未经张春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81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