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耳声发射仿真测试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07161.0 | 申请日: | 201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276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胡秉谊;白璐;钟波;吴彤;邰婉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12 | 分类号: | A61B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薄观玖 |
地址: | 100044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声发 仿真 测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学听力学检测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耳声发射仿真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耳声发射是耳蜗主动产生(也可以由仪器给声诱导,用听觉诱发)非常微弱的声能量。耳声发射检测是从婴幼儿开始的客观听力检查方法,通过给耳蜗一个微弱的刺激信号后,用探头、收发器等检测这种微弱声能量,达到听力检查的目的。
目前的耳声检测中,由于耳声的声信号非常微弱,容易湮没在环境噪声中,耳声发射检测仪检测的信号也较小。对耳声发射检测仪检测与校准时,难以模拟人耳发出的耳声,普通的校准仪器主要分为两部分:检测仪器放大器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发出的耳声刺激信号的声压级的校准。没有对信号检测能力的检测,不能直接说明系统可以准确的检测到耳声的微弱声信号,通常依靠临床测试结果的统计予以校订。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耳声发射仿真测试系统,该系统内仿真电子耳蜗通过电子手段检测到耳声发射检测仪发出的刺激声信号后,模拟环境噪声和周期性耳声发射信号进行输出,通过比较耳声发射检测仪采集到的信号和仿真电子耳蜗发出的信号,从而验证耳声发射检测仪是否能够检测到耳声发射信号,达到对耳声发射检测仪检测校准的目的。
一种耳声发射仿真测试系统,其声输入口固定扣与2 cm3耦合腔的输入端接口相连,二者形成一个腔体,耳机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腔体中;2 cm3耦合腔的输出端接口与接口支架的一端通过O型圈密封连接;接口支架的另一端与仿真电子耳蜗声接收与输出部分相连;仿真电子耳蜗声接收与输出部分与仿真电子耳蜗电气接口部分相连,构成仿真电子耳蜗。
所述2 cm3耦合腔为符合IEC 60318-5标准的仿真耳,用来定标。
所述仿真电子耳蜗声接收与输出部分与接口支架连接的部分,其尺寸与测量用1/2英寸标准传声器的尺寸相同,仿真电子耳蜗声接收与输出部分与仿真电子耳蜗电气接口部分结合起来,在仿真耳中,与测量用1/2英寸标准传声器互换,实现对耳声发射检测仪定标的目的。
所述的2 cm3耦合腔的输出端接口的尺寸为1英寸,与测量用1英寸标准传声器互换。测试时,不安装接口支架,对耳声发射检测仪进行标定,则采用1英寸的标准传声器,即系统对于1/2英寸和1英寸标准传声器二者均适用,具有通用性。
所述2 cm3耦合腔的输入端接口的尺寸为1/2英寸。系统不安装耳机支架时,系统用1/2英寸标准传声器来标定仿真电子耳蜗声接收与输出部分与仿真电子耳蜗电控部分结合起来的部分。
所述2 cm3耦合腔、接口支架和仿真电子耳蜗发声部分组合后固定安装在系统支架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 本发明可以有效利用声源模拟产生微弱的周期性耳声发射信号和环境噪声信号,还原人类耳蜗的基础功能,模拟实际耳声发射效果。与此同时,本发明提供周期性耳声发射信号的同步检测信号,对环境噪音下的微弱的周期性耳声发射信号进行同步累计,保证输出的耳声发射信号的完整性与有效性,以用于对耳声发射检测仪的校准;
2. 本发明的仿真电子耳蜗探头与测量用1/2英寸的标准传声器尺寸相同,需要时可在不破坏仿真耳特性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替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外观图;
图2为本发明的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的部件分解透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工作流程图;
图中标号:1-声输入口固定扣;2-耳机支架;3-输入端接口;4-2cm3耦合腔;5-输出端接口;6-接口支架;7-系统支架;8-仿真电子耳蜗声接收与输出部分;9-仿真电子耳蜗电气接口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耳声发射仿真测试系统,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耳声发射仿真测试系统,其声输入口固定扣1与2 cm3耦合腔4的输入端接口3相连,二者形成1个腔体,耳机支架2固定安装在所述腔体中;2 cm3耦合腔4的输出端接口5与接口支架6的一端通过O型圈密封连接;接口支架6的另一端与仿真电子耳蜗声接收与输出部分8相连;仿真电子耳蜗声接收与输出部分8与仿真电子耳蜗电气接口部分9相连,构成仿真电子耳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71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集粉袋
- 下一篇:一种基于外部粗精度DEM的初始相位偏置实时估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