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装置与形成移动装置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05988.8 | 申请日: | 201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530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巴特.P.瑞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5/02 | 分类号: | H05K5/02;H05K5/04;H01R13/46;H01R13/7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装置 形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各种装置例如是移动装置(如智慧型手机(smart phone)、手持式全球导航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装置等等)的趋势朝向小尺寸与轻量等特性。这种现象特别是在此类装置具有外壳的情况下。然而,降低此类装置的重量但不降低理想的机械特性例如是对于扭力的抵抗是件困难的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装置,其具有轻量与抵抗扭力的特性。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形成移动装置的方法,用以形成轻量且能抵抗扭力的移动装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移动装置,藉由上述的形成移动装置的方法所形成而具有轻量与抵抗扭力的特性。
本发明提出一种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移动装置包括一外壳以及一塑料连接器组件。外壳包括一金属机壳。塑料连接器组件机械结合至金属机壳。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形成移动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形成移动装置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提供一金属机壳,机壳定义出一内部。将一塑料连接器组件机械结合至机壳,而连接器位于内部。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如上述的形成移动装置的方法所形成的移动装置。
基于上述,本发明所提出的移动装置、形成移动装置的方法与其所形成的移动装置将塑料连接器组件机械结合至机壳,用以降低移动装置的外壳的重量,并藉由塑料连接器组件与机壳的机械结合而维持移动装置的抵抗扭力的能力。据此,本发明所提出的移动装置、形成移动装置的方法与其所形成的移动装置具有轻量与抵抗扭力的特性。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移动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移动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形成移动装置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形成移动装置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5至图7是两种连接器组件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移动装置
102:外壳
104、184:机壳
106、150:基底
108:侧壁
110:内部
112:内部元件
114:透明盖板
120、180、182:连接器组件
122、186:连接器本体
124、185:引导肋
126:凹槽
140、142:模具表面
144:流动部
146:空隙
148:瓶颈区
152、154、156:表面
187:电性接触点
188、192:插座
190、194:穿孔
w1、w2: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机械接合的连接器组件的移动装置与形成此移动装置的方法。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多个凹槽形成于一金属机壳内,而后机壳置入一模具内。塑料流入模具内以形成一连接器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而部分塑料在固化的前进入凹槽内。定位于凹槽内的塑料的多个流动部产生出乎预期地稳固的机械结合。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塑料用于产生引导肋,引导肋定义出一腔室,而一连接器本体能置入其中。腔室设定其大小以容纳连接器本体并设定其形状以使连接器本体的方向相对于机壳。此外,在更多的实施例中,塑料本身能用于产生连接器本体。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移动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移动装置100包括外壳102,其包括金属机壳104。机壳104包括基底106与侧壁108,侧壁108从基底106向外延伸并位于基底106的周围。外壳102定义出内部110,而内部元件112(在此不多加描述其细节)安装于其中。透明盖板114接合外壳102以装入内部元件112。
安装于内部110的还有连接器组件120,其包括连接器本体122与引导肋124。引导肋124从基底106向外延伸并从侧壁108向内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引导肋124是一具有多个末端的U型构件,而引导肋124的末端机械结合至机壳104的侧壁108。引导肋124经由将塑料流入多个凹槽126(绘示于图2)内而直接成型于金属机壳104上且形成于机壳104的表面。因此,凹槽126形成塑料材质的引导肋124的接合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59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