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硅氧烷丙烯酸酯杂合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01875.0 | 申请日: | 2012-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309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G·L·劳伯特;蒂凡尼·安尼·曼乔莱特;T·P·米切尔;X·J-P·托马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道康宁公司;道康宁法国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90/06 | 分类号: | C08F290/06;A61K47/32;A61K45/00;A61K9/70;A61K9/00;A61L1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高瑜;郑霞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硅氧烷 丙烯酸酯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相关申请
本申请是2008年12月3日递交的美国序列号12/303,362的部分连续案并要求其优先权,美国序列号12/303,362要求2007年6月7日递交的国际专利申请号PCT/US2007/013321的优先权及其全部优点,PCT/US2007/013321要求2006年6月6日递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号60/811,246的优先权。本申请还要求本身是美国序列号12/303,362的部分连续案的2011年10月21日递交的美国序列号13/278,979的优先权。这些申请被通过引用明确地并入本文。
发明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硅氧烷丙烯酸酯杂合组合物及制备该杂合组合物的方法。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为包含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官能团的含硅压敏粘合剂组合物、烯键式不饱和单体和引发剂的反应产物的硅氧烷丙烯酸酯杂合组合物。在该方法中,烯键式不饱和单体和含硅压敏粘合剂组合物在引发剂的存在下聚合。
发明背景
压敏粘合剂(也称为“PSA”)是本领域已知的并且是可商购的。更常见类型的PSA中的一些是基于丙烯酸酯、聚氨酯、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及硅氧烷的制剂。这些PSA通常被配制以用于最终用途并且发现其在包括胶带、标签、绷带、经皮药物递送系统(例如,贴片)、层压粘合剂及转移粘合剂的多种应用中的效用。
由于以下事实,基于丙烯酸酯的PSA(通篇也被称为丙烯酸酯PSA)被广泛地用于这些应用中:与其它PSA相比时其成本相对低,使经皮贴片的许多类型的功能药物溶解,对多种不同的表面良好地粘合,并且如果需要的话,可被配制以对表面产生粘合。基于丙烯酸酯的PSA的缺点包括差的高温性能、差的低温性能、不能粘合到具有低表面能的表面,并且在医用胶带应用中可能对皮肤产生过度的粘合,这可对于使用者产生有疼痛的去除。美国专利第RE 24,906号中公开了这样的基于丙烯酸酯的PSA的实例。
基于硅氧烷的PSA(通篇也被称为硅氧烷PSA)通常通过使硅氧烷树脂和硅氧烷聚合物(诸如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共混或缩合到一起来生产。硅氧烷材料本身在高温下非常稳定并且PDMS的低玻璃化转变温度(Tg)(小于-115℃)最终提供了可在从-100℃至265℃的温度范围内使用的PSA。基于硅氧烷的PSA还具有极好的化学惰性、电绝缘性能、生物相容性,以及粘合到低表面能基质诸如硅氧烷释放衬垫、聚四氟乙烯及氟卤烃材料的能力。基于硅氧烷的PSA的主要缺点是其与其它技术相比的高成本。其它限制包括与基于丙烯酸酯的PSA相比的较低的粘性以及有限的粘合产生(当需要时)。美国专利第2,736,721号;第2,814,601号;第2,857,356号;以及第3,528,940号中公开了这样的基于硅氧烷的PSA的实例。
进行过许多尝试以使丙烯酸酯PSA和硅氧烷PSA结合以获得两种技术的优点。作为一个具体应用的更具体的实例,经常将硅氧烷压敏粘合剂应用于经皮药物递送系统中。正如已知的,这些系统通常包括活性剂和硅氧烷压敏粘合剂。活性剂(例如制药药物)被用于受控经皮递送或释放至基质诸如系统的使用者的皮肤。压敏粘合剂的功能是用于在延长的时间段内维持系统和基质之间的接触使得活性剂可被递送到基质。美国专利第3,731,683号;第3,797,494号;第4,031,894号;以及第4,336,243号中发现了这样的系统的实例。由于使用特定的硅氧烷压敏粘合剂,这种现有技术的经皮药物递送系统不足以优化活性剂在压敏粘合剂中的溶解度。因此,这种现有技术并没有优化活性剂从递送系统中释放到基质的速率以及最终释放并递送到基质的活性剂的总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道康宁公司;道康宁法国公司,未经道康宁公司;道康宁法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18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