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大齿圈车削加工的微量润滑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501858.7 | 申请日: | 2012-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678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 发明(设计)人: | 孔德军;付贵忠;王文昌;蔡金龙;张垒;叶存冬;吴永忠;龙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3Q11/10 | 分类号: | B23Q11/1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卢亚丽 |
| 地址: | 21316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大齿圈 车削 加工 微量 润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制造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车削过程中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乳化液的使用影响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可以起到润滑和降低刀具磨损的效果,提高加工效率。目前,乳化液在机械加工公司一般都是大量使用,其经济成本相当高,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绿色制造对乳化液的使用有了严格的限制。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在切削过程中采用微量润滑的方法,减小在切削过程中切削液用量,使其微量润滑量为20-500mL/h。
一种用于大齿圈车削加工的微量润滑装置,所述微量润滑装置由气路部分和液路部分以及气液混合部分组成;气路部分包括空气压缩机1、空气压缩机1的输出管连接压力表2,输出管上依次设有节流阀3、截止阀4,截止阀4的输出管路分为两个支管,一个支管连接气液混合I腔9,另一个支管连接气液混合II腔10;所述液路部分包括微量泵5,液体输出管上设有液压压力表7,输出管分为两个支管,一个支管连接调速阀8与气液混合I腔9连接;另一个支管上设有先导式溢流阀6与微量泵5形成回路;所述气液混合部分为气液混合I腔9和气液混合II腔10,气液混合I腔9与气液混合II腔10之间设有连接管道,气液在气液混合I腔9中第一次混合,在气液混合II腔10中第二次混合后,由喷嘴11输出。
所述喷嘴11为自旋式喷嘴,嘴芯12与喷嘴11的中心线有夹角α,所述夹角α为0°至8.5°。
所述气体和液体进入气液混合I腔9中,在高压气体作用下发生混合,乳化液变为液滴状;混合气液与另一支管的气体在气液混合II腔10中,液滴颗粒进一步变小。所述工件下方设有收集废液的装置,可实现乳化液循环利用。
与传统的充分润滑方法相比,本发明专利可以降低刀具磨损,提高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用于大齿圈车削加工的微量润滑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用于大齿圈车削加工的微量润滑装置的加工部位I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一种用于大齿圈车削加工的微量润滑装置的自旋式喷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用于大齿圈车削加工的微量润滑装置,所述微量润滑装置由气路部分和液路部分以及气液混合部分组成;气路部分包括空气压缩机1,所述空气压缩机提供0.8MPa的高压气体,空气压缩机1的输出管连接压力表2,压力表2用来监测管路压力,输出管上依次设有节流阀3,节流阀3用来控制气体流量,可以根据不同的切削条件选择合适的气流量、截止阀4可方便快速检修。
截止阀4的输出管路分为两个支管,一个支管连接气液混合I腔9,另一个支管连接气液混合II腔10。
所述液路部分包括微量泵5,液体输出管上设有液压压力表7,用于监测液路的压力,输出管分为两个支管,一个支管连接调速阀8与气液混合I腔9连接;另一个支管上设有先导式溢流阀6与微量泵5形成回路,溢流阀6可以控制压力,保持系统的稳定;所述气液混合部分为气液混合I腔9和气液混合II腔10,气液混合I腔9与气液混合II腔10之间设有连接管道,气液在气液混合I腔9中第一次混合,在气液混合II腔10中第二次混合后,由喷嘴11输出,形成雾化的乳化液,出口压力为0.8MPa,达到良好的润滑冷却效果。
所述喷嘴11为自旋式喷嘴,嘴芯12与喷嘴11的中心线呈一定夹角α,所述夹角α为0°至8.5°,当雾化液进入旋转式喷嘴11内,沿嘴芯上槽型口进入,由喷嘴头输出。这样造成自旋式喷嘴11中嘴芯周围流体流速不同,从而导致压力不同引起嘴芯不断旋转,这样雾化液可以均匀地喷洒正在加工的工件和刀具部位,具有良好的冷却和润滑效果。
所述气体和液体进入气液混合I腔9中,在高压气体作用下发生混合,乳化液变为液滴状;混合气液与另一支管的气体在气液混合II腔10中,液滴颗粒进一步变小。所述工件下方设有收集废液的装置,可实现乳化液循环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18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镀膜玻璃倒角机构
- 下一篇:一种地下铲运机的智能控制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