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逆导型IGBT器件及其形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00942.7 | 申请日: | 2012-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51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亮;朱阳军;田晓丽;胡爱斌;卢烁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联星电子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江苏中科君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39 | 分类号: | H01L29/739;H01L29/08;H01L21/331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逆导型 igbt 器件 及其 形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器件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逆导型IGBT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传统的IGBT器件包括:漂移区101;位于所述漂移区101上表面的基区100;位于所述漂移区101和基区100表面的栅极结构105;位于所述漂移区101下表面的缓冲层102;位于所述缓冲层102下表面的集电极结构103以及位于所述集电极结构103下表面的金属电极104。
传统的IGBT器件在承受反压时,集电结反偏而不能导通。所以在工作时,IGBT器件经常与一个反并联的快恢复二极管一起使用,从而通过快恢复二极管为IGBT器件的感性负载提供电流的释放通道。实际应用中的大多数IGBT单管及模块由IGBT芯片与快恢复二极管芯片共同封装而成。为了降低系统的成本,提高系统的整体可靠性,人们发明了一种逆导型IGBT,简称RC-IGBT。逆导型IGBT是当前国际上一种新型的IGBT器件,如图2所示,最早提出于1988年。
如图2所示,逆导型IGBT器件包括:漂移区201;位于所述漂移区201上表面的基区200;位于所述漂移区201和基区200表面的栅极结构205;位于所述漂移区201下表面的缓冲层202;位于所述缓冲层202下表面的集电极结构203,所述集电极结构203包括并列位于所述缓冲层202下表面的集电区2031和短路区2032;位于所述集电极结构203下表面的金属电极204。
对比图1和图2可以看出,相较于传统的IGBT器件,逆导型IGBT器件的集电极结构203不是连续的重掺杂P型集电区2031,而是间断的引入了一些与集电区2031并列位于所述缓冲层202表面的重掺杂N型短路区2032,从而使得逆导型IGBT器件的基区200、漂移区201、缓冲层202以及短路区2032构成一个PIN二极管,使得逆导型IGBT器件等效于一个IGBT与一个PIN二极管反并联,只是将其集成在同一芯片中,从而为其反偏时提供一个紧凑的电流释放电路。而且,在关断期间,短路区2032为漂移区201内的过剩载流子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抽走通道,大大缩短了逆导型IGBT器件的关断时间。
相对于传统的IGBT器件,逆导型IGBT器件节省了芯片面积和封装、测试费用,降低了器件成本。此外,逆导型IGBT器件还具有较低的损耗,良好的安全电压特性,正的温度系数,以及良好的关断特性、良好的短路特性和良好的功率循环特性。
由于逆导型IGBT器件在成本和性能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再加上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不断提高逆导型IGBT器件的性能成为国内外各大厂商研究的重点。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逆导型IGBT器件及其形成方法,以提高所述逆导型IGBT器件的性能。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逆导型IGBT器件,包括:半导体衬底;形成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下表面内的集电极,所述集电极包括并列设置的集电区和短路区;形成于所述集电极表面的铝金属层,所述铝金属层至少覆盖所述集电区;形成于所述铝金属层表面的钛金属层,所述钛金属层完全覆盖所述集电区和短路区。
优选的,所述短路区的形成工艺为普通退火时,所述铝金属层只覆盖所述集电区。
优选的,所述钛金属层形成于所述铝金属层和所述短路区表面,且完全覆盖所述集电区表面的铝金属层和所述短路区。
优选的,所述短路区的形成工艺为激光退火时,所述铝金属层完全覆盖所述集电区和短路区。
优选的,所述钛金属层形成于所述铝金属层表面,且完全覆盖所述集电区和短路区表面的铝金属层。
优选的,所述逆导型IGBT器件为穿通型IGBT器件时,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半导体衬底内的缓冲层,且所述缓冲层与所述集电区以及短路区的上表面相邻。
一种逆导型IGBT器件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半导体衬底;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下表面内形成集电区,所述集电区表面形成有铝金属层;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下表面内形成短路区,所述短路区与所述集电区并列形成于所述半导体衬底的下表面内;在所述铝金属层与所述短路区的表面形成钛金属层,所述钛金属层完全覆盖所述铝金属层和短路区。
优选的,所述集电区和短路区的形成工艺为普通退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联星电子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江苏中科君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联星电子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江苏中科君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09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