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刮壁式高速分散搅拌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99873.2 | 申请日: | 2012-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74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何彦兵;何懋;冯永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7/00 | 分类号: | B01F7/00;B01F15/00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罗韬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刮壁式 高速 分散 搅拌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物料搅拌机,更具体的说,本发明主要涉及一种刮壁式高速分散搅拌机。
背景技术
物料搅拌的加工工艺在各行各业中均有涉及,尤其是在化工或食品行业中,对于一些粘稠度较大的物料传统的搅拌机械已无法满足其充分搅拌的使用需求,因此需要采用性能更为优异的搅拌装置来处理。而行星搅拌机是一种新型、多功能的均质搅拌机,其采用搅拌桨自转与公转组合的方式对物料进行搅拌,其对粘稠物料的搅拌效果明显由于传统螺旋结构的搅拌设备,因此目前已在部分领域中逐步推广应用,但是此种行星搅拌结构的装置仍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例如虽采用自转与公转组合的方式搅拌,但在对密封胶等粘稠物料进行搅拌时,还是存在搅拌不充分、搅拌釜内出现死角的情况,且较易出现物料在搅拌釜内壁上粘结的情况,从而造成搅拌釜卸料困难,搅拌不彻底,同时对于物料中的固相物,也无法迅速将其分散,也会影响搅拌机的搅拌效果。并且搅拌装置与搅拌釜通常固定为一体,当采用大容积的搅拌釜时,传统的搅拌机结构也会阻碍搅拌机进行卸料,延长其卸料时间。因此有必要针对前述不足,对前述物料搅拌机的结构做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解决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刮壁式高速分散搅拌机,以期望解决现有技术中搅拌机搅拌时物料易在搅拌釜内壁上发生粘结,无法迅速分散固相物料,以及采用大容积搅拌釜卸料时间长等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刮壁式高速分散搅拌机,包括釜体与安装在釜体上方的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中包括高速轴、中速轴、低速轴与电机,所述高速轴、中速轴与低速轴的顶端分别与电机输出轴动力连接,且高速轴、中速轴与低速轴经过釜盖伸入釜体内腔;所述的高速轴上安装有至少一个齿形分散盘,低速轴下端安装有框式搅拌器。
作为优选,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中速轴上还安装有螺旋搅拌器。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高速轴、中速轴与低速轴在釜体的内腔中呈直线排列。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高速轴、中速轴与低速轴经过釜盖的接触面之间保持密封,且釜盖与釜体的接触面之间也保持密封。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搅拌机还包括基座,搅拌装置通过柱塞油缸安装在基座上,且釜体置于搅拌装置的正下方,用于通过柱塞油缸使搅拌装置与釜盖上下移动。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搅拌装置中包括三个电机,高速轴、中速轴与低速轴分别与各自的电机输出轴动力连接,且中速轴、低速轴与各自的电机之间还设有减速机;所述高速轴的起始端与其电机的输出轴上均设有带轮。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低速轴下端安装的框式搅拌器侧面呈U字型,并与釜体内壁、底面相接触。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框式搅拌器与釜体内壁与底面的接触面是柔性刮刀片。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釜体内壁与底面还设有带导流板的单层夹套。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釜体与釜盖之间还设有导向定位连锁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之一是:通过在釜体内部设置呈直线排列的高速轴、中速轴与低速轴,在不同轴上搅拌装置的作用下使物料在釜体内部上下翻腾作复杂的运动,并迅速分散固相物料,且在低速轴上的框式搅拌器作用下,将釜体内壁上的物料刮下参与混合,避免粘结,提高物料混合的均匀性,且速度快,效率高;而在柱塞油缸作用下,使釜体可自由移动,操作方便,且增加了卸料速度;在釜体内壁和底面设置带导流板的单层夹套可规范物料与釜体内壁及底部的摩擦路径,并兼具冷却作用,同时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刮壁式高速分散搅拌机结构简单,适用于各类粘稠物料的分散与搅拌,例如密封胶,化妆品,油墨,巧克力,软膏等糊状物的工艺配制,应用范围广阔。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整体轴测示意图;
图中,1为釜体、2为搅拌装置、21为高速轴、22为中速轴、23为低速轴、24为电机、25为框式搅拌器、26为螺旋搅拌器、27为齿形分散盘、28为带轮、3为柱塞油缸、4为基座、5为减速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98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硅油纳米氧化铁悬浮液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大分子键合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