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电动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98049.5 | 申请日: | 2012-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778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3 |
发明(设计)人: | 易斌;刘飞;朱俊;翁辉;裴亦辰;古涛;王凤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04 | 分类号: | B62D5/04;B62D6/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72001 | 代理人: | 张懿,朱海煜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张江***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电动 转向 系统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控制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针对轮胎防滑链应用的汽车电动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防滑链,俗称雪链,是防止汽车车轮行驶时打滑而使用的安全装置。利用防滑链条特制的粗糙表面使汽车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力增大,通常在雪地和泥泞路况下,可以起到保护轮胎,防止轮胎打滑,保证车辆正常行驶的作用。特别是冬天积雪路面上,能有效保证车辆的行驶平稳和驾驶安全。
市场上常见的工业制成品中,汽车防滑链从材质上来说通常分为聚氨酯橡胶、牛筋、钢铁材质三种。就普通家用汽车使用的防滑链而言,目前铁制防滑链因其对路面和轮胎的损害都很大,正在逐渐淡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经济耐用且涉及更加人性化的橡胶和牛筋防滑链,因为其内侧紧贴轮胎表面,外侧有钢钉和特质纹理,所以既不损伤轮胎也保证了防滑性能。
目前国家法规规定,车辆必须至少有一款轮胎可以装配市场上常见的防滑链。由于防滑链的尺寸厚度通常都至少在12~20 mm左右,因此主机厂在设计时需要对悬架摆臂、车身轮罩等零件进行大幅修改或凹陷设计,以避让防滑链,但同时会降低零部件的刚度。传统的机械限位方式可以有效地限制轮胎最大转角,避免轮胎装配防滑链后与其他零部件干涉,但却需要增加额外的零部件,增加了成本并且顾客操作也较为困难。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轮胎防滑链应用的汽车电动转向系统EPS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计算使轮胎在安装防滑链的情况下与周边子系统没有运动干涉所对应的轮胎最大转角;以及在轮胎安装防滑链的情况下,通过EPS控制程序将方向盘转角限制在使轮胎不超过所述轮胎最大转角的范围内,以此来避免防滑链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与周边子系统的运动干涉。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通过EPS控制程序将方向盘转角限制在使轮胎不超过所述轮胎最大转角的范围内包括:计算与所述轮胎最大转角对应的方向盘最大转角;在检测到方向盘被旋转到所述方向盘最大转角时,通过所述EPS控制程序使EPS电机关闭助力或施加反向助力来阻止方向盘转角继续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通过EPS控制程序将方向盘转角限制在使轮胎不超过所述轮胎最大转角的范围内包括:计算与所述轮胎最大转角对应的方向盘最大转角;在检测到方向盘被旋转到所述方向盘最大转角减去一个提前量的水平时,通过所述EPS控制程序使EPS电机关闭助力或施加反向助力来阻止方向盘转角继续增加,其中所述提前量根据电动转向系统的响应时间来设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轮胎最大转角为大约35度~40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计算所述轮胎最大转角包括:为安装防滑链后的轮胎建立数学模型;基于所述数学模型结合前悬架和电动转向系统的运动模型来确定所述轮胎最大转角。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在车内仪表板上向用户提供按键以使用户能够通过操作按键向EPS控制程序通知轮胎安装防滑链。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在轮胎没有安装防滑链的情况下,通过EPS控制程序取消对轮胎转角的所述限制。
本发明在不增加零部件重量、不给车辆使用者带来复杂机械操作的情况下,通过电动转向系统EPS的控制程序,来实现在特定工况下对轮胎最大转角的限制,驾驶员只需要通过仪表面板上的简单按键操作,就可以在汽车轮胎安装防滑链的情况下,方便地实现对轮胎最大转角的限制。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电动转向系统EPS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更加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的各结构只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以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最佳地理解本发明的原理,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电动转向系统EPS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为了摆脱传统的机械限位方式的诸多限制,本发明利用汽车的电动转向系统EPS来实现轮胎防滑链与整车架构的配合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80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像拾取设备以及摄像机系统
- 下一篇:热传递装置、控温板和蓄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