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能源组合热水系统及多能源控制切换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497792.9 | 申请日: | 2012-1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9045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 发明(设计)人: | 杨春涛;渠荣华;王少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尔集团公司;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热水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D17/00 | 分类号: | F24D17/00;F24D19/10 |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刘晓 |
| 地址: | 266101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能 组合 热水 系统 控制 切换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多能源组合热水系统及多能源切换控制方法,本发明能在用户大量使用热水器时,通过系统控制器依次启动太阳能、热泵、燃气及电加热,快速给用户提供舒适用水体验,实现最佳节能效果,各个加热单位均为独立的加热单元,其模块化设计,统一接口,后期维修更换方便,有利于降低成本;另外将与燃气加热和电加热的换热器设置在上方,有利于在外部环境条件差时,快速提供热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热水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太阳能与热泵、燃气及电加热组合的多能源热水系统及多能源系统的控制切换方式。
背景技术
太阳能热水器作为绿色环保产品,现已被广泛的接受,形成一个巨大的发展市场,在中小城市和广大的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采用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生活用热水。
然而,在阴雨天气,太阳能热水器不能提供热水,这种情况给用户带来很大的不便。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提出在太阳能热水器上增加辅助能源的方式,其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1、太阳能和电加热组合,电加热不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可随时启动,但效率不高,一般要加热4-6小时才能获得可用的热水,耗能较大,且加热棒容易损坏,而损坏后,维修极其不方便;2、太阳能和燃气组合,燃气加热速度快,但目前太阳能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之间的连接往往采用多个手动阀来转换,因而造成使用的不便;3、太阳能和热泵组合,热泵具有高效节能的优点,但现有的热泵在和太阳能配合使用时,与热泵相连的换热盘管设置在内胆外,与内胆是线接触,换热时,通过加热内胆,再加热内胆中的水,因而换热效率低。
上述提到的各能源,虽然各具优势,但组合使用时,没有充分利用并发挥其优势,因而节能效果差。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太阳能热水器和其他能源组合,没有充分考虑其优缺点,因而组合后存在诸如耗能大、使用不便及换热效率等问题,提出一种多能源组合热水系统,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能源组合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水箱,该储水箱内设有温度传感器及上、下两组换热器,每组换热器包括两根盘管,其中一根管子的进口连接开在箱体上的冷水进口,出口连接开在箱体上的热水出口,另一根管子的进口连接开在箱体上的集热循环进口,出口连接开在箱体上的集热循环出口。太阳能加热单元,该太阳能加热单元包括集热器、与集热器相连的泵站、安装在泵站内的系统控制器,以及连接在泵站上的太阳能进水管与太阳能出水管;热泵加热单元,该热泵加热单元包括热泵外机及连接在热泵外机上的热泵进水管与热泵出水管;燃气加热单元,该燃气加热单元包括燃气锅炉及连接在燃气锅炉上的燃气进水管与燃气出水管;电加热单元,该电加热单元包括加热器与该加热器相连的加热棒,所述加热棒位于所述储水箱中;所述上换热器的集热循环出口连接燃气进水管,集热循环进口连接燃气出水管;所述上部集热循环出口连接燃气进水管,集热循环进口连接燃气出水管;所述下部集热循环出口通过第一电动三通阀分别连接热泵进水管与太阳能进水管,集热循环进口连接热泵出水管与太阳能出水管;所述系统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动三通阀的控制端、加热器的控制端、燃气锅炉的控制端以及热泵外机的控制端,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系统控制器的输入端。
进一步地,为了充分利用燃气能源,还包括暖气片组,所述燃气进水管上设有与系统控制器电连接的第二电动三通阀,所述燃气进水管通过该第二电动三通阀连接暖气片组的进水管,该暖气片组的出水管连接在上换热器的集热循环进口。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棒安装在储水箱内的上端部。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位于室内与系统控制器相连的操作面板,该面板上设有热泵加热指示灯、燃气加热指示灯以及电加热指示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尔集团公司;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热水器有限公司,未经海尔集团公司;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热水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779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